立春过后,万物复苏。走进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戈西村委会高标准农田,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豌豆、梅干菜、莴笋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收获在望。
“去年收完烤烟,我就种了40亩豌豆菜和15亩梅干菜,前几天掐的豌豆尖卖了个好价钱,再掐两次就等着豌豆成熟了,梅干菜也跟商贩谈好价钱,过几天就可以采收。”谈及收成,戈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学勇笑着说道。
杨学勇查看豌豆长势。摄/廖娟
戈西村地处弥勒市西三镇东北部,过去,村民主要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只能看天吃饭,加之村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收入不多。
自2005年以来,弥勒市烟草专卖局累计投入1500万余元,帮助戈西村修建了3条机耕路,7个水池和60多个水窖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的种植条件和生产用水情况,也为多元化种植提供了条件。
郭云仙给西兰花浇水。摄/廖娟
“以前村里用水困难,种植作物很受限制。现在地里建了蓄水池和水窖,用水方便多了,我们也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种类的作物。”龙祥介绍道。不远处,妻子郭云仙从地边的水池取水,给西兰花浇地。
近年来,弥勒市烟草专卖局依托当地生态优势,指导当地烟农合作社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在戈西村因地制宜整合分散耕地和闲置土地,探索出土地流转模式,推动“烤烟+N”融合式发展。
“我们通过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集中连片打造‘烤烟+麦类、豆类、玉米等种植规划,并根据作物生长性状进行连作、轮作,让种植规模更稳定,质量也有了保障。”西三福叶普惠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负责人曾德学介绍道。
戈西村连片种植的梅干菜。摄/廖娟
据了解,烟地轮作的种植模式可提升生态环境和田地的可持续发展,种植烤烟时施用余肥可很大程度上满足玉米、果蔬等农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实现烤烟与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以前烤烟采烤后土地就只能荒着,现在我们种植了一些烟后作物,实现‘一地收两茬’。”村民李金国说。此外,农作物在种植、采收时都需要工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报酬不低于100元,还提供餐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
如今,在戈西村,“烤烟+N”多元化种植模式的路子越走越宽,种植烟后作物大麦3500亩、豌豆1000亩、西兰花80亩,预计总产值能达到500万元,让村民种植实现“一年二熟二收益”,助力村民增收、乡村振兴。
“以后,我们会持续探索适合戈西村多元化种植的作物,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杨学勇说。
(文/云南省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廖娟、姜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