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产业 >> 浏览文章

山杏林变身“致富林”,让“松山杏”从“枝头”走向全国

2025-07-09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松山区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聚焦传统山杏产业“十年九不收”的痛点,通过科技攻关、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等大面积推广大扁杏改接技术,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的绿色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松山区现有山杏林林近60万亩,栽植大扁杏1万亩,山杏嫁接扁杏9万亩。多年来,山杏曾是松山区主要经济林树种,但长期受限于“花期早、抗霜弱”的生物学特性,导致花期冻害率达80%以上,果实坐果率不足20%,林农辛苦一年,亩均收益不足百元。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松山区林草局组建由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攻关团队,瞄准“抗晚霜、延花期”核心目标,多次赴河北等地考察,他们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路径,用3年的时间,先后在大夫营子、穆家营子、老府和岗子等8个乡镇布设12个试验点,累计完成8800亩嫁接试验田,系统研究嫁接技术、修剪规程、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配套措施,形成了“良种嫁接+科学修剪+精准抚育”的全周期经营技术体系引进具有“抗晚霜冻性强、花期滞后一周左右”特性,且具有丰产潜力的“围选一号”大扁杏新品种。2019年,技术成熟后,年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在本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由专业队伍开展嫁接作业,年均完成低质低效山杏林嫁接近2万亩。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嫁接“围选一号”大扁杏达9万亩,占干果经济林总面积的90%,昔日“靠天收”的山杏林,如今亩均挂果量从不足3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以上,从“十年九不收”到“金果满枝头”,实现了“低产林”向“高产林”的蜕变。

为了提升大扁杏产业效益,让“绿叶子”变成“红票子”,完成“低效林”到“抗逆林”的品种革命。松山区林草局探索出“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建立“专家包乡、技术员包村”服务机制,组织林草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林农提供修剪、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全流程技术指导,确保技术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计划培育5家大扁杏加工企业,杏仁炒货加工、开发杏仁露、杏仁油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有效地解决“卖鲜果、价格低”等问题。

目前,松山区大扁杏产业已进入“丰产增收”新阶段。今年,他们通过对树体负载量的科学调控、精细化管护,使全区的大扁杏挂果率较常年提升了15%-20%,预计总产量可达3500—4000吨。按市场均价10元/公斤计算,可实现产值3500—4000万元,带动1200余户林农人均增收超2万元。该区岗子乡新窝铺村大扁杏嫁接户李瑞军感慨地说:过去,“我这400亩山杏林一年挣不到两万元,现在嫁接成大扁杏,去年就卖了20万元,这日子越过越甜!”

站在新起点,松山区林草局将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目标,持续推动山杏改接大扁杏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十五五”期间,将抓住国家“三北六期”林草湿荒项目机遇,争取专项支持,计划再完成3—4万亩低质低效山杏林嫁接改造,力争到2030年该区经济林总面积突破20万亩,让“松山杏”从“枝头”走向“全国”。 刘忠友 张天月)


0
上一篇: 云南楚雄:一坝“拦停”四乡旱涝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