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教室里欢声笑语,崭新的房屋里其乐融融;延绵的供水管道滋润着山区群众的心田,新修的乡村卫生室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题……五年的攻坚奋战,五年的沧桑巨变;成功脱贫的欢喜,迈入小康的幸福,洋溢在广西首府南宁乡村的每一处。
图:《石山种梦》——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东信村,大山里劈山开石而建的肉鸭养殖基地大棚。潘浩摄
4个贫困县区、421个贫困村、40.6万贫困人口……这是2016年初南宁市所面临的贫困现状。带领4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是市委向广大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中,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王小东带头扛起“一把手”责任,重抓力推“书记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真正精准到户、帮扶到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南宁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落实“跟上、盯住、办好”的工作要求,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力打好“四大战役”和“五场硬仗”,以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为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贡献出了“南宁经验”“南宁智慧”。
“精准识别”树靶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功在于精准。
自南宁市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动员号角,市委就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宁市始终把握“精准”二字,坚持精准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扎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盯住靶心绷紧弦,坚守扶贫主战场,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精准脱贫,精准识别是前提。2015年底,南宁市有4个贫困县(区),421个贫困村,4064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9.33%。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产业不强、交通落后、饮水困难、住房不安全,严重阻碍着贫困群众迈向小康的步伐……“万万没想到,离首府这么近的地方,还有这么多贫困村。”曾经的第一书记杨修凯在第一天驻村时便发出这样的感慨。
图: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毛鑫(右一)与村民在桑园采摘桑叶 陆丽红摄
贫困地区生活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脆弱,扶持谁?扶哪里?
找“病因”,开“药方”。五年来,南宁市下足绣花功夫,精细谋划作战图,举全市之力,集众人之智,全面发起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打响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户贫困家庭脱贫出列经得起历史检验。
为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南宁市还成立脱贫攻坚战前线指挥部,选派精兵强将到脱贫攻坚最艰苦、最难啃的地区,扑下身子调查研究,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带领群众搞产业、搬新家、开拓致富路,以“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探索出了一批可借鉴的“扶贫经验”。
“四大战役”显成效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能否解决这4个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关乎着能否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以来,南宁市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印发《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倾斜投入;成立了“四大战役”总指挥部,通过制定作战方案,挂起“作战图”统筹指挥,定期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教育先行拔穷根——持续开展控辍保学攻坚行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的免除学杂费(保教费)政策,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辍学。南宁市全面完成控辍保学工作“双清零”目标任务,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带着健康奔小康——南宁市五县二区(武鸣区、邕宁区)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其余城区全面形成市级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全面消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并于2019年7月在全区率先将政府兜底保障接入医保结算系统。贫困户(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达100%。
住有所居解民忧——打破贫困危房户无力自筹资金的瓶颈,逐年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截至目前,南宁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11万户,约40万农村困难群众喜迁新居。
百姓喝上放心水——全力打好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歼灭战和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南宁市2016年至2019年共建设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195处。2020年1月至10月19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和农村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776个,受益人口143.63万人。
“五场硬仗”传捷报
为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可持续,五年来,南宁市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粤桂扶贫协作,全力以赴打好“五场硬仗”并取得了新进展。
南宁市因地制宜选准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各县区按照自治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每个县区确定“5+2”个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选定“3+1”个特色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益贫作用,推动产业扶贫持续深入。
“十三五”时期,南宁市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133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及搬迁入住任务全面完成,搬迁入住率达100%。
南宁市坚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衡量指标来推动,按照贫困村100万元-150万元的标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注入强劲动力。目前,全市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率全部达90%以上,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620个;全市155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全面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指标任务。全市有就业扶贫车间276家,吸纳劳动力23089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4512人。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目前南宁市已实现全市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硬化路;实现全部行政村及自然村(屯)通生活用电,达到贫困户“有电用”的脱贫标准,圆满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通电任务;所有行政村都已通宽带网络和4G网络信号。
粤桂协作携手奔小康。茂名市共援助南宁市3个贫困县财政帮扶资金4.1132亿元,帮助实施扶贫项目69个,共同孕育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
文/南宁市扶贫办 黄长志、刘小卫、叶友良、汪峰屹、李世文
图/南宁市扶贫办
编辑:翟晓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