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 >> 乡村振兴 >> 脱贫攻坚 >> 浏览文章

山川书翰墨 沃野绘丹青——陕西省子长市乡村振兴工作侧记

2022-12-22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加入收藏

子长市是陕西省延安市北部的副中心城市、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1935年10月到1936年6月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在这里召开,十位将军从这片土地走出,让子长市拥有“红都”和“将军县”的美誉。

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子长气象”。近三年来,子长市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兴产业、聚人才、重文化、优生态、强组织,持续发力,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描绘“稻粱丰硕,瓜果飘香”的产业图

潺潺的秀延河穿过子长市城区后一路迤逦向东流去,宛如一条天边飘来的玉带蜿蜒在山峦之间。安定、杨家园则、史家畔、马家砭等七个沿河而建的乡镇及便民服务中心宛若一颗颗明珠被秀延河串连起来。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初冬时节,山野苍黄,在杨家园则镇杨二村河流段南岸的大片农田里,尚有许多的村民在田里“拾秋”。

“这片高标准农田属于杨二村面积有410.4亩,是由村子以前的撂荒地重新修整而成的。”杨家园则镇副镇长李涛介绍,杨家园则镇针对辖区内贺家沟、杨一村、杨二村等村集中连片撂荒地,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为标准,通过平整、互换地等方式整理出高标准农田1000余亩。

“在集中整治后,这片耕地承包给专业的农业公司开发成为了千亩粮食和蔬菜基地,土地流转时限为20年。这样不仅解决了村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村民们还能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每亩获得1万元的收入。”杨二村副主任杨小红介绍:“撂荒地改造不仅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给咱村集体经济也带来了收益。第一年企业给村集体经济每亩补助100元,明年开始补助每亩300元,这样算下来明年的村集体收入提升12万余元。”

在这里务工的村民闫军红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在这里做活一天能挣150元左右。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在这里临时务工四五个月,能额外多挣两万多块钱。村子及周边有七八十人在这里务工,老人妇女居多,一年下来最少的也能挣个七八千块钱。娃娃们的学费、家里的零星开销就都够用了!”

在秀延河北岸的杏子湾,一座座标准大棚在暖阳下银光闪闪。大棚里,小瓜、西葫芦等果蔬幼苗长势喜人,油绿绿一片。

“我承包了村里五个大棚,种植小瓜、西红柿等果蔬,一年下来能挣20多万元。”在大棚里忙碌的村民吴杰脸上满是笑容,“疫情期间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劳动致富,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杨二村村两委通过协调各项资金400余万元,对村上37座大棚进行改造,并硬化生产道路1.2公里,更新改造输电线路2公里,新建供水排水管道500余米,有效解决了大棚土壤肥力下降、给水排水困难等问题。

大棚改造后,村集体按照每棚每年1千元的价格向村民出租,承包大棚的村民平均每棚每年可收入5万元。37个大棚年产水果、蔬菜15万斤左右,产值约20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的“双增收”。

描绘“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

 在杨家园则镇中心的综合性农贸市场的办公楼内,子长和琪福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卫东正在通过视频监控查看养猪场内的种猪的生长情况。

“养猪场投资1200多万,现有存栏生猪2200多头。养猪场应用环控、饲喂、疾防等先进的智能系统,实现了对养猪场标准化运营和智能化管理,既提升了养殖效率,又减少了工作量。”杨卫东介绍。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与传统的猪圈不同,场内不仅有不锈钢围栏将每头猪隔开,还安装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设备,自动调节场内温度湿度,喂料、清洗、通风除臭等均可通过远程操作完成。全封闭的环境减少了生猪和外界接触的机会,降低了疫病风险。

“如果按照传统养殖方法可能需要200多人。现在养猪场长期雇佣的职工只有7个人,全部都是农业类院校毕业的大专学历以上的学生,月薪都在一万以上。场长更是畜牧养殖的专家,年薪110万元。”杨卫东介绍,合作社被评为了“国家级核心育种工厂”,辐射带动了子长及周边县市开展生猪养殖产业。“甚至有山西的养殖户专程过来预定猪苗。”

“养猪场在杨一村的山沟里。镇上已经实现了监控的全覆盖,非常的安全。新建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有4800平方,是附近农贸商品的集散中心,把办公室放在这里也是为了方便开展经营。”杨卫东表示,他以前做的是建材生意,之所以返乡创业不仅是因为党和政府优惠的政策,更是因为家乡日益完善的基础建设。

在杨家园则镇麻柴沟智慧果园里,子长市亚杰高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高刚正用智能手机遥控对果树进行喷灌。

高刚介绍,智慧果园主内要栽种的是从山东引进的四个苹果品种:烟富8号、神富6号、黄金维纳斯、王林4个品种。今年的亩产量在6千斤左右,2023年进入盛果期后会翻一番。

“园区内上空覆盖了防雹网,地面铺设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管道。在果树上方布置了从以色列引进的先进的喷灌设备。这种立体式的灌溉模式不仅让产出的苹果质量更高,喷灌设备还可以有效解决倒春寒冻伤花芽的问题。”高刚指着手中金黄色的苹果介绍:“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成功的栽培出了‘维纳斯黄金’这种新品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近年来,子长市亚杰高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积极引进山东省苹果种植技术及相应的配套农资和专家力量,建设了以山地苹果为主,集“果、畜、沼、窖、草”五位一体的高标准综合性的现代农业智慧示范园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吸引人才到乡村就业创业的先决条件。”杨家园则镇党委书记靳小勇表示,随着杨家园则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越来越多的“乡贤”返乡创业,还吸引了外来企业、人才来这里投资创业,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正逐渐显现。

描绘“箫鼓春社,古风依存”的祥和图

在子长市马家砭镇赵家崖堤村有一处远近闻名的“庭院微党课”。今年已经84岁高龄,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杨玉清在自己家的大院内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让党员群众们感受老一辈党员同志坚定的入党信念和诚挚的爱国精神。

走近杨玉清家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悬挂的展示牌。大门右侧的展示牌上是美丽宜居示范村生态庭院的建设标准,右侧的展示牌上则是杨氏家风家训。“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家风家训牌上“忠、孝、勤、俭”的内容彰显着一位老党员爱党爱国的拳拳之心和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走进杨玉清家的院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方方正正的农家庭院内,两畦菜地整整齐齐分列东西、绿意傲然。中间是两层的陕北窑洞,窑洞西侧的平房上悬挂着“庭院党课接地气、乡村振兴聚能量”的红色牌匾。杨玉清每天就在这里给党员群众讲课。

“应该给年轻娃娃们讲讲当年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得。”杨玉清老人精神矍铄:“我现在身体还硬朗,特别是这几年房子也翻新了,村里环境也好了,心情更愉悦了,还能再讲几年!”

马家砭镇党委副书记刘海军介绍: 让优秀的老党员、老书记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从而凝聚奋进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截至目前,马家砭镇共建设了13个庭院微党课教学点,得到了党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走在赵家崖堤村的街道上,两侧青砖灰瓦、风格统一的农家院落既淳朴又美观,院墙上乡村振兴、家风家训、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墙画更是让人赏心悦目。街头巷尾不仅花草树木随处可见,更有石砌、石磨等传统古建元素点缀其中。

随着文明村镇创建进程的不断推进,马家砭镇围绕创建标准,牢固树立“创建文明村镇,打造和谐家园”的思路,着眼于培养讲诚信明礼仪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构建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

镇政府通过逐村实施亮化工程、绿化工程、美化工程,同步改善村主巷道、院落环境,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小品景观。在具体的规划实施中,采取“一村一特色、村村有亮点,一户一文案、户户是景观”的方式,在保留了乡村原有的淳朴风貌的同时又让文明乡风处处彰显。

“乡村振兴不仅要物质变富裕更要精神变富裕。”马家砭镇党委书记宜佳佳表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可以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描绘“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

走进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最吸引人注目的就是家家户户房顶上泛着幽蓝光芒的光伏发电板。

“这些光伏发电板是村上引进的光伏取暖项目。”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杨洪嵚介绍,光伏取暖项目是由子长市政府协调海尔集团免费为村民安装的光伏清洁新能源取暖。在村民家房顶上免费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每13块光伏板置换2P空调1台,使村民由原来生火炉取暖,变为现在的安全高效、价格实惠的清洁取暖。

杨洪嵚介绍,每孔窑洞可安装光伏板12块,每13块光伏板置换2P空调1台。除13块板以外,每块板每年村民可以获得收益19元,村集体1元,按照25年计算,每户以3孔窑洞为例,每户村民可获利11000元。

“今年给了的这个取暖机,确实是好,回来又干净又卫生,又不要说干上一天,忙地捣炭、扳柴,又卫生、又煤不呛,对大人娃娃的这个身体健康很好。”丹头村村民吴调琴说。

光伏发电除了取暖外还是村集体经济创收的好方法。丹头村利用村委会房顶的空间建设了光伏发电站。该电站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投资28万元,搭建126块高效半片单晶太阳能电池板,长50米,宽6米全套系统总功率40KW。

“项目于2019年12月10日动工,12月19日建成,12月21日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增加收入3.5万元左右。”生态环境厅驻丹头村第一书记王晓亮介绍:“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中省扶贫电价补贴,努力实现产电收益最大化。”

“除了头顶上的清洁能源,在脚底下我们也实现了生态治理。”杨洪嵚指着村委院子里的排水孔介绍,全村都已经实现了“雨污分流”。

“雨水通过管道流入秀延河补充河川径流,生活生产污水则通过管道收集进行处理回收。”

“农村旱厕是我们的重点整治对象。”王晓亮介绍,受地理条件所限,陕北农村多数都是露天旱厕,夏天臭味难闻,雨天粪污横流,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品质。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生态环保专业知识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采取“无害化卫生厕所、生态循环水厕、水冲厕所”三种方式推动厕所革命。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6座、生态厕所28座、水厕6座,新建生态公厕2座,改厕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丹头村坚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按照“山青水绿、村美人富”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治理、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整治,使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节节攀升。

描绘“组织有力、引领有方”的党建图

安定镇中山川是秀延河的源头,有白杨树坪、李家沟、石畔、魏家砭4个行政村,共1210户4000多名群众。

2000年以后,曾经“因油而兴”的中山川随着石油产量的递减逐渐走向衰落。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的老化、农业产业的停滞不前,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资源资产管理不善、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越发突出,让这条千年古川陷入了彷徨。

为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受限,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2020年3月,安定镇党委经过广泛调研,形成“四村联动、抱团发展”的思想认识,指导4个行政村组建“联村党总支”。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推荐1名镇政府科级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产生了党总支领导班子。

经过详细的调研和规划,总支领导班子在吃透4个村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基础股+投资股”各50%股权分配,在每村入股5万元的基础上,成立了“子长市联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党总支管支部、管公司”模式。同时联村党总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99万元,建成4座50吨冷库和手工挂面、小杂粮2条生产线,注册了“安定古镇”商标,主要从事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乡村旅游等产业。

“通过组建联村党总支将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握成拳头,形成了更强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发展基础薄弱的难题。”安定镇镇党委书记张金虎表示:“特别是联村党总支领导下的联村公司,不仅要当全镇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领头羊,也要当富一方百姓的领头雁。”

联村公司一方面签约基地,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拓宽销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与镇内苹果、葡萄等7类农产品种植企业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基地联合、农户参与、随行就市,保底收购”经营策略,为企业和农户解除销售难、售价低的后顾之忧。截至2022年10月,联村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8万元,纯利润41.4万元,真正凸显了“1+1>2”的效果。

支部联合、党员联户、党群联心。在联村党总支的带动下不仅彻底解决村庄发展‘各自为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而且坚决扛起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联村党总支在联村公司设立党风廉政展室、人大代表联络站等载体,建立20多个工作制度,保障了4村党支部和联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联村党总支还积极开展“同一村同一个家”“党员政治生日”“昼耕夜读”等活动,增加了党员感情、融洽了党群关系,强化了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描绘“村美民富,美丽和谐”的新蓝图

据子长市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子长市已经累计录入扶贫项目资产20984个101356.9万元。全市82个脱贫村,9932户25947人脱贫人口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已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2304.37元。全市乡村公路网络畅通率达到100%,脱贫村通动力电、通讯、通邮、通网络、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等持续加强,脱贫人口安全住房、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累计建成垃圾转运站13个、卫生厕所16739座、农村污水处理站26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达到5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示范村山地苹果、大棚蔬菜、葡萄等特色产业成效明显。

“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展的关键在质量。”子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增宁表示,在工作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弥补短板、全面发展,一头挑起农民的“粮袋子”,一头挑起农民的“钱袋子”,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子长市将坚定不移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多措并举守住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聚焦农村发展的短板弱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质量,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子长市市长崔亚军表示,下一步全市上下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总体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特别是聚焦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突出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狠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易地搬迁两个工作重点,持续用力、接续奋斗,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文/郝元杰)


0
上一篇: 窑洞前做饭成网红,“陕北霞姐”不忘初心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