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广大脱贫地区而言,重塑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繁荣文化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题中应有之义。近日,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河北省蔚县、饶阳县、平山县三个脱贫县,感受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红色历史的独特魅力,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持久之道。
剪纸产业化 群众稳增收
——蔚县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雷昱
“平时在家就可以做剪纸染色,既不耽误照看孩子,每月还能挣个2000多元。”日前,在河北省蔚县艺赏轩剪纸馆工作的脱贫群众李晓磊说。如今在蔚县,像李晓磊这样从事剪纸加工、木器加工的脱贫群众已达数千人。
“世界剪纸看中国,中国剪纸看蔚县。”剪纸既是蔚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蔚县蔚州镇南张庄村的焦氏剪纸、周永明世家剪纸、剪纸侯等剪纸龙头企业,已先后吸纳300多名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上千名村民实现增收。
为培养后继人才,蔚县还将剪纸传统工艺纳入职业教育,到目前已培养剪纸人才1000余人,其中脱贫群众约占50%。
据了解,蔚县剪纸也被称作窗花,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工艺,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舞台上,蔚县剪纸更是通过一幅幅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蔚县博物馆15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里,汇聚了600余种剪纸作品,均来自于当地各个剪纸工坊,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蔚县县委书记刘瑞格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县陆续形成了11个剪纸工坊,直接带动364名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6000余元。”
“蔚县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宣纸为原料,用雕刀手工刻制而成。”蔚县南留庄镇单堠村脱贫户王洪瑶,是“剪纸侯”剪纸体验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今年48岁的他,已经从事剪纸工作近30年。
王洪瑶家里有四口人,除了长期患病的妻子外,还有一双正在上学的儿女。“我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剪纸体验中心离我家有十公里左右,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谈起现在的生活,王洪瑶很是满意,“每个月4000多元收入,足够供养儿女上学、维持家里开销了。”
“蔚县剪纸在工艺上主要分‘画-订-浸-刻-染-包’六个步骤,对手艺人的耐心和专注力要求是极高的。它是用薄薄的宣纸,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下来,再点染上鲜艳的颜色,形成空灵、艳丽的艺术品。”蔚县宣传部副部长郑颖告诉记者。
如今,蔚县剪纸已从最初的小作坊生产变成了现在的规模化专业生产,具有完备的产业运营体系,当地很多人凭借剪纸这门技术发家致富。
据统计,目前蔚县16个乡镇96个行政村已有剪纸从业人员3万余人,剪纸内容涉及花鸟鱼虫、戏曲人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脸谱、古装仕女、名胜古迹、重大节庆八大类6000多个品种,年产量600多万套,畅销美、日、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剪纸及剪纸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达4亿元,占全县GDP的5%。
文化传承赋能乡村发展
——饶阳县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巩固脱贫成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雷昱
文化传承赋能乡村发展
“景泰蓝制作工艺繁复,要在铜质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光是制胎、掐丝、烧蓝都要学很久。”寒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河北省饶阳县大官亭镇的亿泽景泰蓝工艺品厂,工人们正在切裁铜板、锤揲制胎、掐丝粘丝,不一会儿,一朵朵美丽的牡丹花就栩栩如生地绽放在景泰蓝瓶的瓶身上。
正在制胎的小官亭村脱贫户郭莹莹告诉记者,“村里有很多像我这样在这里工作的妇女,干这个工作既能把老手艺传承下去,又能就近照顾家人,效益好的时候每月能挣八九千元,大家都愿意来。”
目前,亿泽景泰蓝工艺品厂吸纳40名本地脱贫群众就业,还培育出一支技术出众、艺术精湛的专业队伍,现在已成为河北省景泰蓝生产工艺较为完整的制作厂家,形成集加工、制作、销售为一体的生产销售体系,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城市,今年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
作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饶阳县从保护传承民间手工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出发,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乡村非遗传承人,让乡村文化能人带动相关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和就业。同时,饶阳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整合资源,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是个木匠,以前给乐器厂做配件加工,自从父亲和妻子生病后,就忙着照顾他们,没精力找工作,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大官亭镇小官亭村的脱贫户许朋召说:“驻村帮扶工作队知道后,第一时间联络乐之洋琴行有限公司与我签订长期订单合同,现在在家就能接不少乐器加工的活,今年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
现在,在许朋召的精心照料下,家人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乐器生意也越来越好。在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他还开了一家乐器作坊,带动5名脱贫村民就业。
据了解,饶阳民族乐器产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传承自北京民族乐器厂,主要分布在官亭镇大官亭村及周边地区。经过40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北方、珠峰、乐之洋等公司为龙头,以“全国二胡科研生产基地”“中国音协扬琴研制中心”为依托的乐器产业集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北方民族乐器厂负责人杨俊鹏说:“我们将不断提升‘饶阳民族乐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饶阳县依托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系列300余种民乐产品,已培育发展生产型企业117家,带动6000余人就业增收。
饶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梦亮告诉记者:“我们先后出台了《饶阳县中远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民族乐器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建立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引导企业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入乡村投资兴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现在全县已初步形成民族乐器、内画工艺品、骨雕、珐琅、铜雕铸造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
目前,全县文化产业产值达7.1亿元,占全县GDP的18.3%,在全县1000多家文化产业企业中,将厂房建在乡村的就有800多家,直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余人。
“团结”诞生地 唱响致富歌
——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以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龙成 见习记者 雷昱
提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多数人对这里并不熟悉,但若听到“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耳熟能详的旋律,几乎人人都能跟着吟唱起来。
1943年6月,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平山县,文艺工作者在北庄村创作了歌剧和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在北庄村首演。80年来,这首铿锵之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为中华民族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平山县北庄村,也因此有了“团结诞生地”的美誉。
“我们村紧邻西柏坡景区,最近几年通过发掘红色文化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近日,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向记者介绍了如今北庄村的旅游收入状况,“去年村子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村集体收入达到134万元,43户117名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相较10年前翻了10倍多。”
由于深厚的革命历史渊源,北庄村的发展注定与红色元素密不可分。这里紧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南临岗南水库,依山傍水,人文和自然地理优势明显。如何挖掘其中潜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两委”成员通过反复思考提出:“红色旅游要有生命力,就得引进优势产业,不断丰富业态,要让游客到北庄有得看、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才行。”
在此理念指引下,越来越多极具特色的产业项目在北庄落地开花。
中央部委旧址、村史馆让游客回望红色历史,汲取奋进力量;西柏坡文创馆、团结书屋提升北庄的文化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团结食堂、精品民宿让游客体验惬意的田园生活;“团结北庄”手工坊、古月豆腐坊、北庄半岛田园综合体等让游客现场领略非遗项目的魅力,感受休闲采摘的乐趣;村里还重建了“打麦场”,从空间上还原《团结就是力量》歌剧首演地的场景……
在北庄村村史馆里,导游王俊彦告诉记者:“现在游客不但可以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详细创作过程,还能在小剧场内观看歌剧表演,再现当年的革命场景;村史馆目前每天接待游客达到五六百人(次),多的时候一天能达到千余人(次)。”
导游王俊彦是村里的脱贫户,也是近些年来北庄村变化的见证者。“我们村是岗南水库移民村,三面环山,耕地少、底子薄,以前厕所建在马路边,味道难闻还招蚊虫,村里路窄坡陡,晴天满地灰,雨天则是一脚泥。”
随着红色旅游的不断发展,不仅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善,村民尤其是脱贫户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王俊彦不仅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雨露计划”还负担了他孩子的学费和住宿费,连家里的水电费和每年的医保费用也都由村集体承担。
“前年我们家搬进了新房,一家三口每年至少有两万多元收入,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谈起现在的生活,王俊彦乐在心头。
如今,仅有300多村民的北庄村,涌动着各种业态带来的活力与热情,已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以休闲农业、家庭手工业、光伏等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同时,村里还依托股份经济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对北庄村旅游产业进行专业化管理运营,引导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或租赁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获得租金、股金、薪金,增加村民收益,壮大集体经济。
“这鞋底是纯手工一针一线做出来的,越穿越软……”在村里的电商直播助农惠农展销基地里,返乡创业的王亚梅正举着鞋底向网友们介绍,她销售的特色农家布鞋一直卖得很好。在她旁边,64岁的脱贫户关凤霞老人现场为大家展示一针一线纳的鞋底。关凤霞老人告诉记者:“没事来这做布鞋,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以前真没想到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平山县县委副书记李红旗说:“我们将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把老区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绿色产业,突出全域旅游,推进山区开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