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山西讯 2021年1月19日,山西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省会太原开幕。会议期间,委员们积极建言资政、广泛汇聚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型良好开局、推进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西省政协委员、朔州市山阴县众福缘合作社理事长卫红宇带来了一份《发展民俗文化产业 打造乡村旅游亮点》的提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中居住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就山西而已,乡村民俗文化各有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亟需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文化产业,让民俗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农村人真正有了精气神。
朔州市山阴县岱岳镇移民新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村,建成于2005年,村中共有638户2500多人。该村面临没有土地,发展种植、养殖条件不具备的囧境,如何发展成为一大难题。从2012年起,卫红宇组织村民办起了以民间手工艺品为主的众福缘专业合作社。2019年,成立了扶贫车间,吸纳了38名员工,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6名,残疾人6名,低保户2名;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山西省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山西省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三晋巧姐示范基地、山阴县残疾人扶贫基地等,被山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一村一品项目;2020年,成立山阴县残疾人文创园,布局民俗文化产业大发展。
根据众福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借鉴其他地区发展民俗产业成功经验,以及民间技艺传承面临后继无人和民间手艺人生存困境的调查,卫红宇建议乡村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共同推动山西的乡村振兴工作:
培养乡土文化骨干,有针对性地对快要失传的“非遗”项目进行培训;对“非遗传承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财政补贴,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主力军。
民间技艺失传,就是因为技艺人的收入相对微薄。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这些艺人就能更专一地在自己的技艺领域里钻研、创新。这样也能带动更多的人来从事手工技艺行业,让各种技艺更好地传承下来。
因地制宜扶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地方的民俗习惯不同,产生的文化行为也不一样。当地政府部门对产业链条较长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有利于形成地方文化品牌。乡村工艺品承载的是当地历史发展、人文故事和风土人情,所以乡村工艺品是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众福缘合作社的“苦豆豆”香民俗文化产业,从香草种植、香料生产、香包制作、以及文创开发,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让乡土文化产品走进高校、走进研学基地、高端的人才和最土的工艺品相遇,可以有机会激发人才的创造力,提升工艺品的档次。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手艺”,又可以让“守艺人”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在端午节带着苦豆豆香包走进朔州市一个研学基地,通过苦豆豆香包,让孩子们了解了香文化、了解了香包文化、了解了端午节文化;同时孩子们动手制作香包,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做强做大特色民俗文化产业,有利于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利于让乡村手艺人成为文化传承人,真正地活出文化自信;有利于通过民俗文化产品讲好当地故事,不断吸引游客,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有利于助推我省乡村振兴发展。”卫红宇说。
(文、图/曹飞 杨召文)
责编:田婷 刘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