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龙津大地乡贤辈出、灿若群星。他们有的出仕为官,造福一方百姓;有的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有的以文载道,传承文化;有的商贾仁义,诚信经商;有的崇文重教,兴学育才……他们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治理能力,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成为乡土社会的领袖人物,是震古烁今的“长泰名片”。如今,凝聚起的乡贤文化正汇合成强大力量,书写“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的新篇章,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在初冬清晨,迎着清风走进福建省漳州市长泰文庙,石雕墙景、文化柱和乡贤祠印满了长泰古代乡贤名人的风采事迹。“乡贤之风”与“龙津风韵”相映相融,成为长泰独属的乡贤特色和印记。
“长泰素有‘海滨邹鲁’之遗风,重视教育、崇尚文明的习俗沿袭不衰。长泰文庙已然成为一座展示国学文化、乡贤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展馆,常年开展祭孔仪式、拜师礼、干部廉洁教育、中小学生研学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长泰区文庙服务中心主任黄志亭说。
为深度挖掘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状元林震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承,长泰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漳州状元林震及科举文化研讨会,进一步传承发扬了“崇文尚义、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务实奋进”的长泰人文精神,传承状元林震济世利人的家国情怀,赓续守正崇孝的仁者风范,让状元文化在新时代的龙津大地上展现更强大的生命力。
出生于坂里乡新春村的汤登育老先生,年少时跟随宗亲漂洋过海,前往印尼谋生。20年后,他在海外创业有成,为家乡捐资助学、扶贫济困。20世纪60年代起,汤登育老先生累计捐赠100多万元钱物,支持教育、医疗卫生、道路建设等,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奉上一片赤子之忱。多年后,他的孙子汤长福接过“接力棒”,于1998年设立了“汤登育教育基金”。25年来累计奖教奖学、扶困助学1200多人次,合计46万多元;慰问老人6000多人次,合计36万多元。
汤登育一家三代爱国侨胞的善举培育了新春村乡贤文化沃土,带动更多在外游子回馈故土。近年来,新春村不断规范提升侨联组织,凝聚侨心、汇集侨力。坂里乡统战委员王江海表示,经市、区侨联以及坂里乡党委、乡政府多次调研考察,选址“将军第”提升改造为长泰区侨史馆,进一步提升侨村文化传播力,充实乡贤文化内涵。
归雁还巢、反哺桑梓,不仅需要“资”的支持,也离不开“智”的支撑。近日,长泰区聘请组织工程国家工程中心华南分中心主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智勇和闽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龙海等长泰籍乡贤为招才引智大使,帮助老家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打造人才蓄水池。张智勇说:“离乡再远,离乡再久,心中牵系的还是这片土地。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研发的好技术带回老家落地,更好地造福长泰百姓。”
薪尽火传,古今乡贤的影响与日俱增,如春风细雨般潜移默化地浸润长泰一代又一代人,而这也是长泰这座千年古邑乡贤文化薪火相继的内生动因。在长泰,不仅有衔泥归巢的“今乡贤”,还有激情满怀的“新乡贤”。
自2011年入职来,立达信集团副总裁夏成亮积极推动立达信设立教育基金,并拨付500万元支持长泰教育事业发展;在今年长泰区政协举办的“同心向未来 委员蕴书香”图书捐赠活动当中,积极响应号召、带头捐赠,并带动立达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向长泰区图书馆捐赠30万元……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夏成亮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回馈社会的见证。他表示:“作为一名新长泰人,‘爱长泰、美长泰、兴长泰’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当中!”
“乡贤的感召力、乡贤文化的信服力,对于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有着示范引领作用。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大家身上的‘长泰印记’始终代代相传、从未消逝。”长泰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调兴说,下一步,长泰将持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发挥乡贤文化的“磁场效应”,引导乡贤做好乡村发展“参谋员”、争资争项“协调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为长泰的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洪水英 郑晓梅 记者 黄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