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一场初雪悄然而至,行走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广袤大地披上了银装,5.34平方公里的黑泉水库水面波光粼粼,两岸山体倒映其中,一幅高峡出平湖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宝库乡位于大通县西北部,北靠达坂山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相望。县域内的黑泉水库是青海省最大的地表水饮用水源,为西宁70%的市民提供着安全的饮用水。全乡的一大半被纳入保护区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乡镇,近年来,这个生态乡镇多角度谋发展,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生态保护首当先
今年暑假期间,家住大通县宁港家园的小学生白志强和他的小伙伴在宝库乡俄博图村委会度过了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雷老师教我们练习书法,父母不仅不用担心我在家玩手机,我还能学习到一些书法写作基础知识。”白志强说。
白志强口中的“雷老师”是俄博图村的第一书记雷义林。他从事少儿书法教育30余年,每逢节假日、周末都会在村委会开班,免费为村里的孩子进行书法培训。“希望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书法教育,从小教育他们写好中国字。”雷义林说。
为啥村里的孩子会聚集在这里练书法?这个故事还得从2016年说起。这一年,为保障黑泉水库水源地周边的环境安全,大通县对黑泉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宝库乡下属的寺堂村、俄博图村和孔家梁村的503户2209人进行了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当时我们村地处黑泉水库上游,为了保护好水源地,我们积极响应政府的搬迁政策,2017年底,我们村248户顺利搬迁入城。”俄博图村党支部书记李元福介绍,自从搬迁到县城后,村民分散在各个小区,其中宁港家园是村民居住最多的小区,村委会也设在该小区,每逢节假日、周末,到村委会学习书法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情。
搬迁完成后,极大地改善了黑泉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原本半农半牧的宝库乡农户搬到了县城,家庭成员的就业、入学、医疗等有了很大改善。
搬迁到县城后,村民刘福寿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做护林员,负责巡山护林、水源地周边巡护等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工资。这里的山水养育了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出力,我感觉很自豪,也感觉责任重大。”刘福寿说。
随着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保护,黑泉水库片区野生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2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拥有角盘兰、珊瑚兰、对叶兰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桃儿七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黄芪、秦艽等药用植物297种。
另辟蹊径寻发展
“宝库乡地处达坂山脚下,气候温润,全乡的森林覆盖率达78%,远高于全县45%的森林覆盖率。由于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夏秋两季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宝库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露营已经逐渐从一项小众户外运动发展成为当下热门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去附近郊野拥抱“家门口的风景”,在不远处寻找“诗与远方”。特别是盛夏时,宝库乡水草滩村的野奢营地里,游客们撑起帐篷、打开折叠椅、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别有一番滋味。
“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今年,村里和乡里共同整合各类资金,将荒滩整治成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地,打造成了野奢营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宝库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年,村里积极找路子,谋发展,今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头一年,该项目将为村里分红3万元,往后根据收入,分红将逐年增加。”
今年国庆长假,达坂山脚下的张家滩村张元来家里很热闹,农家小院里秋菊怒放,厨房里香味扑鼻,游客坐在院子里品尝农家饭。
“谁能想到今天的小老板是曾经的贫困户啊!这几年,张元来老两口主动转型,抓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第一个带头开办农家乐,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现在口袋鼓了,精气神足了!”说起张元来一家,张家滩村党支部书记祁成财连连夸赞,“他们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祁成财介绍,张元来办成农家乐后,村民看着吸引来的客人越来越多,不少村民也办起农家乐,还有村民将自家制作的焜锅馍馍拿到张元来家门口售卖。一时间,张家滩村热闹无比。
近年来,该乡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旅游+生态”发展模式,打造“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结农家情、享农家乐”的集乡村风情、传统文化和田园景观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旅游,大力鼓励开办农家院,从“摘掉帽子”到“立起身子”再到“提起胸膛”,真正实现了蝶变、走在了前面,逐步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人居环境上台阶
走进张家滩村,一路上农家小院整齐排列,道路开阔整洁,村民生活怡然自得。“再也看不到到处是垃圾的村落了。”“生活在这样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心情很好!”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你一言我一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排名垫底到全乡第二,从以前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张家滩村的美丽蝶变源于村里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巷长制。
“我们将村子分为16个巷道,每个巷道安排1名党员作为巷长,专门来督促村民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整治。同时还定期评比,这样一来,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全村一改往日的脏乱差。”李连德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村里的一名巷长,看着如今村美民富的好景致,他喜不自胜。
此前,张家滩村因为人居环境较差、治理能力不足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村党支部“知耻后勇”,以支部为核心,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持之以恒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紧扣“党建+环境整治”主题,实施巷长负责制,村“两委”干部、村党员等担任巷长,实行包干制,负责辖区各巷道环境清洁管理,确保巷道环境卫生有人扫、有人管。
随着地势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记者走进了西宁市最北端的宝库乡巴音村。依山傍水、流水潺潺,一个整洁干净的村落跃然眼前。
“我们村是全县唯一的牧业村,虽然我们地处偏远,但人居环境却一直抓得紧。”有着12年党龄的白福成是村里的一名护林员,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巴音村把生态管护工作与森林防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以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第一网格责任人,各组组长为第二网格责任人,保洁员、护林(草)员为第三网格责任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如今村子更加山清水秀,村民更加富裕,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宝库乡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力推动山水宝库建设。如今的宝库乡,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