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乡村振兴 >> 治理 >> 浏览文章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 新风传扬 泽润日常

2024-04-03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吴琳   加入收藏

赵家村村民参加文艺汇演活动。资料图片

治理后的赵家村河道。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春日,走进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村民唐乃勋的家,记者看到庭院树木错落有致,已抽出新芽,生机勃勃。作为普兰店区的“最美庭院”,这个院子被打理得干净整洁。唐乃勋说:“我爱摆弄小院的花花草草,环境漂亮,住着也舒服。现在村里进行环境整治,村容村貌跟过去相比有很大改善,大家伙儿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

  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绿富美”,近年来,赵家村争取上级资金,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治理、乡村绿化硬化亮化等工程,在房前屋后、广场周边、河道两岸及主干道两侧栽植法桐、国槐、樱花等花草树木。赵家村党总支副书记姜振红介绍,目前,全村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绿化率达50%,亮化率达30%。村里还为每个村民组配备保洁员,垃圾实现日产日清,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生活好了,环境改善了,村民闲暇时都愿意出来走一走,活动活动腿脚。为满足村民健身和文化需求,村里9个自然屯全部修建了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只要满足锻炼条件,每天傍晚,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赶到广场,有的跳广场舞,有的扭秧歌,还有的用健身器材锻炼。自从有了广场,大家休闲娱乐多了个好去处,精气神也比之前好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姜振红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村里还活跃着一支深受村民喜爱的高跷队伍——赵家高跷队。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家高跷队有100多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2岁。赵家村高跷传承人邹长俊说,今年元宵节,高跷队参加了普兰店区举办的“百花节”民俗巡游展演,看到现场观众鼓掌喝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于义是赵家村的一名人民调解员,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家附近的广场凉亭跟邻居唠嗑,普及法律知识。这种普法模式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凉亭说法”。杨树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丽军介绍:“像于义这样的人民调解员在杨树房街道每个村(社区)都有两三个。为提升他们的普法能力和水平,街道多次邀请当地司法所、派出所就电信诈骗、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养老问题等进行讲解,提高人民调解员讲故事能力。人民调解员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减少邻里矛盾纠纷。”

  “幸福村居大讲堂”是赵家村特色文化品牌,每期讲堂几乎座无虚席。村里会按照不同宣讲主题邀请相关专业人员授课,除讲授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健康、农业生产知识外,还加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党的惠农政策的宣讲比重,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

  记者跟随赵家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宪良走进村委会,“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及“辽宁省文明村”等牌匾映入眼帘。“你看,这是我们村的村规民约。”站在院内,高宪良用手一指。记者走近一看,美丽乡村建设、养老助残助学、人居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等村民关心的问题,均被列入村规民约。“村规民约起到了教化作用。可以说,村规民约约出了好乡风,厚重文化浸润出了好乡风。”高宪良自豪地说。

  一边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边是村集体经济和产业日益发展壮大。2023年,普兰店区启动跨村联建、联产带农工程,全区成立36个产业联合党委(社企联盟),涵盖辽参、食用菌、服装服饰等20余个特色产业。赵家村抓住区里成立产业联合党委(社企联盟)的有利契机,在服装加工产业联合党委引领带动下,与当地大型服装企业联合成立村集体企业——赵家村实业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这一公司,与赵家村原有的服装加工、机械加工、木制品加工、水产养殖等企业一起,助力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据了解,赵家村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5万元。

  作为赵家村实业公司员工,57岁的姜春美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拿到手的工资和在城里务工差不多。“晚上吃完饭就到家附近的广场跳跳舞。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姜春美笑盈盈地说。

  “普兰店区将通过持续不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擦亮乡风文明,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普兰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小昇表示,“必须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通过产业建设和典型引领,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文明新风润泽百姓心田。”

  (本报记者 吴琳)


0
上一篇: 干群连心拓宽乡村善治路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