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体验区 作者:陈晓根 / 来源:中经视觉
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当下经济变革发展中,国企应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对内通过智慧化管控建设提升管理效能,对外通过场景应用建设推动主业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区管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上海静安区国有企业近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出发,总结成效和发现不足。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尽快以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是内部驱动:面向市场和客户需求,主动实施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需要多方协同、资源共享。越是大企业,需要协同的问题越多,可以共享的资源也越多,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收益也越大。国企规模相对较大,因此数字化转型更有价值。
二是环境驱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要求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国际方面,国家间的数字化竞争已不可避免。国内方面,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求国企以数字化转型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三是政策驱动:政策发布加速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2020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导国企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通知》指出,在建设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方面,“运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北斗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构建适应企业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新型IT架构模式,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集团级数字技术赋能平台,提升核心架构自主研发水平,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加快企业内网建设,稳妥推动内网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加快企业上云步伐”。
静安区国企信息化发展历程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区于2015年11月“撤二建一”,合并后新静安区内有13家区属国企(含4家上市公司)、1家区国资委委管国企,合计400多家下级子公司,总资产规模约1400亿元。
2016年至2018年为打基础期。2016年,静安区国资委推出系列改革,其中一条是废除原委派财务总监制度,推行总会计师制度,总会计师同时是集团党委委员、董事,分管财务工作。在责权对等基础上,区国资委要求总会计师负责建立财务中心,实现集团财务集中管控。当时静安区国企多半财务分散,各层级公司均设立独立财务部门,甚至内部的财务软件也是五花八门,一个集团内都不能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区国资委更加不能及时取得各集团的数据。从2017年开始,静安区国资委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区内国企在2018年底基本完成了财务集中管控,至同年底,各集团已可以做到在全面预算系统上试行全员全额编制2019年的全面预算。
2019年至2022年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建设期。静安区国企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全面预算主中心和分中心的建设,其中主中心实现了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子模块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融合。分中心是对接主中心的全面预算编制体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覆盖房产、费控、合同、人事、工程项目、投资等管理要素的企业集团级综合管控平台。
2023年至今为深化发展及数字化转型期。14家国企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进入不断深化应用阶段,实现业财融合、业财一体化,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覆盖。具体而言,房产管理模块实现了对房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异常经营事项实现预警和跟踪;费控管理模块实现了费用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形成费用管理的可控与合规;合同管理模块实现了合同的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包括流程审批等简单功能,还将合规内控、预警提示等功能系统化落地;人事薪酬管理模块实现了厘清人事基础、管控工资总额、实时管理人事动态等重点工作系统化;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实现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重大事项进行合规化管控;投资管理模块实现了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事中事后管理,做到合规化管控重大事项。
国企信息化瓶颈与数字化转型方向
现今,静安区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大多停留在部门级和条线级,部分业务系统数据游离在外,没有实现数据的整合和集成,无法满足内部管控、对外服务以及国资治理等场景应用需求,形成了数据孤岛。有的集团的制度和流程还缺乏整体性,与国资委的有关制度不完全匹配。
对此,首先,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要体现综合效益。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结合静安区治理及服务需求,逐步落地数字养老、数字园区、数字托幼、数字菜场等场景应用,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城区治理模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二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现实的物质空间与虚拟的网络空间有机地结合,全方位实时监测国资国企运行状态,有效减少监管的资源消耗。
在经济效益方面,促进基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国资数字化转型成本。随着国资数字化平台的持续建设,越来越多的系统及数据会接入,集约化平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显著。打通各条块信息孤岛,促进协同,减少协调沟通环节,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各类应用的部署为管理者提供新思维和新工具,有利于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其次,实现国资国企智慧管控,提升管理效率。在房产分析方面,分析各类房产相关指标,充分挖掘数据潜力,增设空置率、产出率、收缴率等,整合各集团房产数据,部分信息可以集团间共享;在投资分析方面,分析各投资项目相关指标,例如投资回报率、跟踪完整率等,为投资事中事后跟踪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费控分析方面,分析成本费用构成、三公经费使用情况、部门占比、同比环比等各类指标,为加强费用控制、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撑;在合同分析方面,分析合同执行进度、合同类别占比、部门占比、主体排名等内容,为改进合同管理过程提供决策依据;在预实分析方面,利用预实分析,动态、实时、直观地展现企业经营指标现状,协助企业高管及时纠偏,保障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营;在财务分析方面,从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的多维视角,可视化展现月度、季度、年度各项财务指标,建立全面易用的指标监控体系;在“三重一大”管理方面,当事项达到“三重一大”标准时,系统强制要求关联已通过的议题,彻底打通“三重一大”会议模块各环节。
最后,集团主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场景应用,建设支撑每个集团主业的基础平台,初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区属国企中选择养老、物业、资金三个主业,率先建设智慧场景,通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后续在其他集团企业进行推广。
在数字养老方面,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服务网的整合和搭建,以静安区凯成公司现有养老模块为基础,向下打通资金通道,向上打通监管通道,向外延伸智能设备,向内推广养护院,实现信息互通、资源互补、服务网络全覆盖,包括老人/亲属APP、养老院管理系统、服务人员APP、政府监管系统和用户自助中心。
在数字物业方面,以静安置业集团初步建设的物业模块为基础,融合智能传感器,实现设施设备的智能报修、智能维保、智能更新等功能,未来可以适时引入机器人进入物业管理,完成数据实时接入。
在数字资金方面,为确保国企资金安全、切实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资金预算、盈缺预测、融资管理、理财管理、票据管理、抵押担保等各类资金相关业务功能。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静安区国企的总资产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整个国资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要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打造数字新能力,引领和带动传统产业创新变革,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构建数字时代新商业模式,发掘数字经济新价值,为静安区成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作出贡献。
上海静安区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郭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