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四川通济堰的前世今生①
(李建艳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通济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南端,是成都平原上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地位仅次于享誉世界的都江堰。2022年通济堰水利工程正式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通济堰渠首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城南的南河、西河与岷江汇流处,始建于公元前141年,距今已有2163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时间最长的活动坝。其干、支渠灌溉新津、彭山、眉山三县。
一、拥江水为大堰--通济堰的开凿
通济堰灌区位于成都平原南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使用率占70%以上,灌区土质肥沃,属农业土类型,实属“蜀都之奥壤也”(《新津县志》)。灌区现今种植慈竹及行道树等种类较多,则因历史上灌区岁修时本地并无大量竹料可用,均需从邛崃运输购买,不但需要购买竹料费用,运输沿途各关卡还需交税,民国后期灌区为节约岁修经费,政府提议灌区自己种植所需竹料。因此灌区保持着良好的林盘生态系统。
灌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河网稠密。堰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灌溉方式,据民国时期的水利调查,成都平原都江堰内江范围内大堰有名者约130余,外江达140余,小者无计其数,诸多的小堰和灌溉渠系形成了成都平原最大的都江堰及仅次于它的通济堰。渠首新津县被称为四川省的“鱼米之乡”,新津县丰富的水利资源使该县民间仓储系统较为发达。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异常重视对四川地区尤其成都平原的水利治理。然而由于新津县城位于南河、西河及金马河(岷江干流),且县城地理位置较低历史上亦极以遭受江河型洪涝灾害。故通济堰渠首“拥江水为堰”开凿于此,既可泄洪,亦可缓解彭山、眉山地区的干旱状况。
通济堰的开凿对四川古代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传统中国的基础是农业,水利又是是农业的命脉,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莫不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历朝历代无数文人雅士及地方官员皆撰诗赋词描述灌区的富庶。宋代南宋魏了翁曾言:“蜀饷为粟百万十万石石,仰西州者居多。岁恃以稔,惟都江、通济二堰。”灌区之富庶备受诗人陆游称赞:“其(眉州)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通济堰志》)。晁公溯于宋孝宗乾道初年任眉州知州,曾撰写数篇诗词歌咏通济堰《从宋诗中看晁公溯对通济堰的贡献》。灌区的丰富水源也为航运事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并促进了灌区经济发展。通济堰灌区渠首具体位置在新津县邓公场镇,邓公场地处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杨柳河、南河五津汇流处,民国时期,为川康、成嘉公路分道处,临岷江码头,岷江上的大船因为通济堰堤埂所阻都在此停泊,因此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曾繁荣一时,场上有正街、后街、河边街,设有汽车站、旅店、茶馆。多数居民靠横渡(船工)、搬运谋生。建国前,此处水运路线上溯可至灌县、温江、崇庆、邛崃、大邑、蒲江;顺水而下可到彭山、眉山、青神、乐山、犍为,故民国时期新津水上交通运输远较陆上繁荣畅通,新津实为岷江中游的物资集散码头。
二、通济堰灌区的沿革与增广
通济堰肇始于西汉景地后三年(公元141年),由蜀郡守文翁开创。通济堰之名始建于北宋时期欧阳修等编撰的《新唐书·地理志》,五代时期正式使用该名,通济堰名是该水利工程历史上使用次数最多、历时最长的名称。通济堰有六水门、远济堰、桐梓堰、蒲江大堰、六门堰、馨堰、通济大堰、通津堰、解放渠等称呼。
通济堰在汉末以后因战乱疏于维护而逐渐颓坏,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广修水利,重建通济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至此时,通济堰之名始有正式文献可考(《新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三十二·地理六》)。章仇兼琼重建通济堰,奠定了此后历代永继利用的基础。唐中叶,通过通济堰的修建,有力地促进了成都平原南段和眉嘉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后各代都比较注意对水利工程的经营。
南宋时期,长江以北战争频繁,通济堰因管理废弛,时有湮塞,这一时期通济堰有过多次大的修复。宋朝建安年间,通济堰灌溉新津、彭山、眉山三县农田34万亩,与近代通济堰不相上下,地位仅次于都江堰。彼时四川粮赋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岁侍以稔,惟都江、通济二堰”(《四川农田水利概况》)。宋朝时期对通济堰的大修,恢复了灌区下游眉州一带的灌溉区域,其间通济堰时有湮废,也是局部性的,眉州以上渠系仍一直正常沿用。
宋末元初,元兵三破成都,“无限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时,通济堰同都江堰一样几致颓废。明朝时期,通济堰有四次修复。明代最早的大修是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修眉州、新津通济堰,堰水出彭山,分十六渠,溉田二万五千余亩”(《新校本明史》卷八十八志第六十四《河渠志·直省水利》)。明末清初,四川战乱,人口减少,通济堰废弃近百年,至雍正末年才开始修复(《明史》卷九十三志六十七)。
清代多次修复通济堰。尤其是“康乾盛世”时期有两次大修,渠系工程基本修复,灌田7.3万亩,又始实行按田亩分则征收水费之法,使水利大著,旱不为灾。乾隆十八年(1753年),眉州知州张兑、彭山县令张凤翥主持疏浚彭山智远渠以下干渠80余里,恢复彭山境内旧堰28处,扩建通济堰。“引灌县小海子水入旧堰,开濬智远渠下古沟八十余里,凿翻水口分支入眉,共复彭山古渠二十八”,扩建后的通济堰可以“灌溉田七万三千一百十六亩有奇”(《四川通志》)。眉州境内旧堰14处,渠系工程基本修复,全灌区灌溉面积达到73116亩,约占工程可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嘉庆)四川通志》)。
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眉州知州赵来震、彭山知县干芢和新津知县丁癸会同商定,“由三属按亩摊买白鸡河住民吕超沙地一段”,“开河一百五十四丈五尺”,“引金马、羊马诸河水入堰”,以扩大水源,从而在渠首上游白溪嘴(今又称白鸡嘴)开河一百五十四丈内,引都江堰外江干渠羊马河入西河,又封堵西河与岷江相通的分岔,扩大了来水量,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这是通济堰一次重要的改造。至此,通济堰北与都江堰外江灌区相连。
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川省盐荣道分巡成绵监兼管水利道和四川分巡建昌长备道兼管水利会衔,就通济堰堰工分歧,派候补州牧查勘,并会同新津县知县亲自查勘水势,筹议挑挖事宜。道咸年间,胡学海担任眉州州判,“察视通济堰,谓江鱼堤为要害,曰此堤若溃,眉十四堰无涓滴也。不惜巨费加工修筑,垂利久远 。”光绪三年(1877年),眉州州判程元昌奉命“履勘丈堤埂”,“督工通济堰”(《眉山县志》)。 历次修建维护,使通济堰灌区水田面积迅速增加。
民国时期,受西方现代水利观念的冲击,四川省水利局多次派员查勘通济堰灌区,制定扩灌与整治方案,但因政治动乱,战祸连年,工多费巨,资金不足,未能全面实现扩修,只进行了部分工程的扩修。
1915年彭山县水利委员会徐元烈向省属递交条陈,要求大修通济堰,“拟于堰身之处改砌条石,上以三合土筑之。袛于中漕及紧水处留出缺口,以篓砌之,洪水时用便宣泄。或更仿都江堰例,栽以马槎,时至砍放”(《重修彭山县志》)。当时由西川道勘定,批准拨款3万元,因护法战争发生,仅拨款500元作淘治费用。两年后,西川道在都江堰大修余款中拨出1000元助修。1918年西川道聂正端会同技正张沅等勘定渠首工程,但因军阀混战,皆未进行大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水利技术专家、学者来川者居多,四川省水利局邵从燊更是多方罗致人才,先后有一批留学归国和国内水利专业出身的水利专家受聘于四川省水利局工作。在邵从燊任局长的1936-1949年间,对四川部分河段和灌区进行了现代测绘并作出全面水利开发的规划,出现了一大批现代引水渠堰工程。同时四川省政府为发展农业,也比较重视水利工程建设。1938年经济部在《水利建设纲领》中提出:“西南、西北农田灌溉,应力谋发展,以
足民食。”这一时期灌区建设也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同情与支持,并在省府的倡导资助下运用科学原理进行了部分维修及扩灌。
1939年四川省建设厅为谋统筹管理新彭眉通济堰堰务,由水利局及新眉彭三县政府与堰绅合组委员会负责筹划施工,以收官绅合作之效,并扩充其灌溉区域,发展农田水利,特设新津彭山眉山堰务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办理该堰,统筹整理工程一切事宜。至1949年前,通济堰进口较窄,引水量并不丰沛,且干渠前段又因水低田高,多设筒车提水灌溉,筒车需要水力,故渠道前段采用较大的比降,致使干渠后段不但高程更低,且水量更少,天旱往往无水可供给。进口及渠系工程较简陋,虽年年岁修,皆因包工敷衍塞责、偷工减料,渠道淤榻严重。
民国时期虽各方呼吁拟对通济堰大修并扩灌,最终由于经费巨大,未能全面实现。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灌区的发展,其中,导淮委员会与川康水利贷款委员会,尤其四川省府对通济堰的工程修筑起了关键作用,虽未完全实现大修,但推进了灌区的工程技术革新,并扩大了灌区水量。同时形成了延续至近代的渠首枢纽,包括拦河大坝、引水渠堤、通航水缺、控制标准等工程设施的大致布局,成为岷江流域少有的有坝引水工程;灌区的干、支渠体系经过创建、扩张、调整,最终形成近代意义上的通济堰灌区。
通济堰为蜀地除都江堰之外的第二大水利工程,发展至今天,除农田灌溉外,还兼及工业用水、生活、漂木和水利发电等功能,目前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四县(区)共52万亩农田,并在逐年扩大之中。
作为都江堰的尾堰,通济堰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重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宋末元初、明末清初因战乱,屡被兵毁,但承平之后,官方与地方能迅速重修,使其发挥作用。官民的重视和日常维护,使通济堰直至今日,仍是都江堰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来源。通济堰渠首位于四川省新津县城南,引来自邛崃山的西河和南河水,灌溉新津、彭山、眉山三县三十余万亩土地,使成都平原与眉嘉平原连成一片。虽然兴建时间晚于都江堰二百余年,但与都江堰无坝引水不同的是,通济堰的有坝引水展示了不同的工程思路。都江堰只能灌溉平原区,而通济堰则能灌溉新彭眉的丘陵区,利用筒车引水上山使丘陵地区的冬水田告别了一年一耕,而能一年两耕,土地产量扩大近一倍。因此,通济堰对新彭眉三县近百万人影响甚巨。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建艳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真出海,还是伪出海?90%的中国品牌都踩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