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黄河非遗美食月”活动现场,一片热闹的景象中,隐藏着一个尤为特别的区域——“巧工·非遗”互动体验区。这里,仿佛是一个活态的非遗技艺博物馆,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气息,吸引着大朋友、小朋友们驻足体验。
步入体验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整洁有序的展位,每个约3㎡的空间都是一个独立的非遗技艺小世界。剪、绣、画、雕,四个体验区分工明确,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喜庆的剪纸、木雕脸谱等非遗作品。
在一张桌子前,63岁的施跃进正手持红纸,指尖翻飞,一把小小的剪刀仿佛有魔力一般,在纸上跳跃、旋转,片刻间,一幅生动的“我们的生活富富有余”剪纸作品就已完成。“本来鱼是吐水泡的,我让它吐字钱,有钱才能富富有余。我剪纸的主题都是民间和本土的。”作为包头剪纸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施跃进从五六岁就开始剪纸,至今已坚持了50多年,她把成吉思汗、草原英雄小姐妹以及二人台中经典的剧目场景,用剪纸艺术生动地表达出来,屡获大奖。
不远处,来自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的村民李荔,正在教小朋友们捏泥人,指尖翻飞,通过捏、塑、搓、揉、挑等技法,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泥人便呈现在眼前。“我用的材料都是黄河流域的红胶泥以及淘泥,捏的很多泥人都是我们村里的人,每个都有原型。”据李荔介绍,作为泥塑非遗传承人,她多年来在农闲之际不断坚持学习书法、绘画、雕塑技艺,通过泥塑作品把农民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党史学习教育等画面都生动地表现出来。“泥塑是传统手工,孩子们也都喜欢玩泥巴,我现在用石膏做成了脸谱模具,制出来的泥巴脸谱可以让孩子们涂色,让他们一边动手,一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李荔说。
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的青年玉雕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刘佳也被邀请到了“巧工·非遗”互动体验区,她从北京赶回包头,带着经过微型化改良、方便儿童使用的切割、钻孔、雕刻、抛光、描金等各种“琢玉”工具。“玉是一种载体,孩子们可以通过手工‘琢玉’,更好地了解玉文化和雕刻文化。”刘佳介绍,参加本次活动,她主要让孩子们手工打造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制作完成可以带走,既是熏陶,也有乐趣。来自山东泰安的一位领导看到这样的场景后,深受启发,表示要借鉴这一做法,回去以后通过手工体验互动的方式推广泰山玉。
在“巧工·非遗”互动体验区,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千年的智慧,讲述着非遗的故事。他们不仅是在展示技艺,更是在与游客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非遗技艺的魅力。(文/本刊记者 秦云龙 图/刘腾 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