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智库 >> 浏览文章

徽商与长三角:从“无徽不成镇”到一体化“新引擎”

2025-07-08 来源:经济网 王唤明   加入收藏

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历史层面,徽商依托长三角的水运网络和商业中心,创造了明清时期的商业辉煌;在当代,新徽商正通过产业投资、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面向未来,徽商精神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度融合将为区域协同创新、绿色发展和全球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

一、历史见证:长三角“无徽不成镇”

徽商与长三角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联系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真正的深度融合则发生在明清两代。这一时期,徽商依托长三角发达的水运网络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就,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格局、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徽商能够大规模融入长三角,得益于便捷的水路交通系统。从徽州出发的主要商路有两条:一是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直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二是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等城市。这些水道如同商业动脉,将徽州与长三角核心区紧密连接。明代中后期编纂的《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详细记载了29条以徽州为起点的商路,包括休宁至杭州水路、黟县至南京陆路、苏州至徽州水陆路等,构成了一个以徽州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商业网络。

纵观今天长三角的知名商业古镇,都有徽商的足迹,因为历史上“无徽不成镇”在长三角地区特别显现,徽商在融入长三角的过程中,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在多个行业形成了垄断性优势,构建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如盐业是徽商最重要的经营领域,也是其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明代中期盐法改革后,徽商抓住机遇,以扬州和杭州为基地,几乎垄断了淮盐和浙盐的销售,扬州作为两淮盐运司所在地,聚集了大量徽州盐商,他们“富者以千万计”,构筑了令人瞩目的商业传奇。杭州作为两浙盐运司驻地,同样成为徽商的重要据点,《两浙盐法志》中记载的人物绝大多数为徽州商人;除盐业外,徽商在长三角的典当业也占据主导地位。明代《金陵琐事剩录》记载,南京500家当铺中大多为徽商经营;在苏州,徽商开设了大量布号,参与棉布加工与贸易;无锡作为“布码头”,最活跃的也是徽州布商;徽商在上海介入城市零售业,主要经营盐、茶、木、典当等业,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就创立了同乡组织——徽宁会馆,成为沪上颇有影响的客籍商帮。徽商在长三角的经营范围涉及茶叶、木材、粮食、盐业、典当、丝绸等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商业格局。

徽商对长三角的影响远不止于商业领域,他们在文化传播、城市建设和社会风尚等方面也留下了深刻印记。作为“儒商”的代表,徽商秉持“贾而好儒”的传统,积极资助文化事业,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繁荣。他们藏书刻书,赞助文人,举办诗会雅集,促进了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如在扬州,富甲一方的徽州盐商建造了大量精美园林,瘦西湖白塔、五亭桥等标志性建筑均由徽商集资建造,这些场所成为官员、文人、艺术家社交往来的重要空间。与此同时,徽商还将徽州文化元素融入长三角城市景观。他们在经商地修建具有徽派特色的住宅、祠堂和商业建筑,传播了徽州的建筑艺术和生活美学。更为重要的是,徽商将徽州人重教兴学的传统带到长三角,捐资兴办书院、义学,促进了地方教育发展。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的文化品格,丰富了长三角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商业活动的文化品位。

二、当代实践:徽商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进入21世纪,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徽商这一历史悠久的商帮以崭新姿态重返区域发展舞台。当代新徽商既传承了传统徽商精神的精髓,又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从产业投资到科技合作,从资本联动到人才交流,新徽商正通过多元渠道促进沪苏浙皖四地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在长三角地区41个地市中,安徽省外的25个地市安徽商会实现了全覆盖,而且一些安徽地市和县区都在苏浙沪成立了地方商会,徽商组织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也印证了当代徽商在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桥梁作用,如目前在南通从事家纺这个行业的安徽人累计超过10万人,分布在生产、设计、营销多个领域,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这些人群中,以宿州老乡为主体的网商们异军突起,成为南通家纺线上销售挑大梁的力量,在直播带货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涌现出了了“胖哥来了”“维众二叔”“有家双层纱”“泰迪熊生活旗舰店”“老猴”等一大批重量级主主播或店播账号;如在上海的徽商超20万人,分布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他们成为推动沪皖合作、深化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据统计,安徽省内被称为“小上海”的城市有‌芜湖、淮北、界首和屯溪(现黄山市屯溪区)、蚌埠‌。这一称谓源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城市与上海在经济、文化或人口流动上的密切关联,也可以反映出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对接、交通互联、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已经多方位地融入长三角。徽商与长三角的联系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新时代战略机遇的产物。

早上起来,来几个巴比包子,中午到老乡鸡吃工作餐,下午在甜啦啦买一杯奶茶,晚上下班带着家人吃小菜园,周末或假日,亲朋好友相聚于同庆楼……这样的消费场景可以看出在长三角地区餐饮板块中的徽商不曾喂饱过你的胃,与你的每一天紧密关联。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徽商企业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如一些徽商企业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触达全国全球市场;一些徽商企业将生产制造放在安徽,研发设计和营销放在上海或杭州,实现效率最优化;还有徽商企业通过科大硅谷及其创新中心,深度与长三角地区头部企业合作。新徽商不仅参与经济层面的合作,还积极推动长三角制度创新和治理协同,如宣城市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安徽地级市”,在徽商企业家的建言献策下,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规划了85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徽商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早已从传统的商贸角色转变为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金融支持等领域的“关键推动者”。

三、未来展望:徽商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

随着2025年徽商大会期间徽商发展基金的成立、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等项目的落地,徽商将进一步助力安徽成为长三角的“新增长极”,并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区域协同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在产业协同方面嵌入长三角产业链高端环节,聚焦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发挥安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与储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优势,与长三角形成“研发-制造-配套”全链条协作;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共建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芯片集成等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金融赋能方面,构建一体化资本网络,创新金融工具支持一体化,如徽商银行、国元证券、华安证券等机构发行“长三角专项债券”,重点投资跨省基建、科创项目;推广“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模式,解决长三角中小徽商企业融资难问题;共建风险投资生态,设立长三角徽商创投基金,扶持安徽科创企业上市。 

在文化融合方面,以徽商精神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将徽文化与长三角文旅资源结合,开发“杭州-黄山-徽州”世界遗产旅游线,举办“长三角徽商文化节”,促进文化消费与商业合作;弘扬新时代徽商精神,提炼徽商“诚信、开拓、合作”基因,与浙商“四千精神”、苏商“实业报国”理念融合,形成长三角商业文化共识。在政策协同与机制突破方面,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芜湖、蚌埠)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税收优惠共享等政策,降低徽商跨省经营成;建立长三角徽商权益保障联盟,协调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商事纠纷解决;加快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杭临绩高铁等建设,缩短安徽与沪苏浙时空距离,促进“1小时商务圈”形成等等。 

总之,未来徽商融合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利用长三角科技、资本、市场优势,提升徽商产业能级;通过金融、数字化手段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安徽解决方案;构建“上海研发+安徽制造+苏浙市场”的协同生态。通过以上路径,更多的徽商有望从长三角的“参与者”升级为“价值创造者”,推动安徽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跨越。

(作者:王唤明,安徽财经大学新徽商研究中心主任)


0
上一篇: 虚实之间:人类会驶向怎样的数字经济未来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