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党 建 >> 浏览文章

“五个第一”打造 “红绿融合” 振兴样板

2025-07-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郭世生   加入收藏

作为赣南革命老区的典型代表,江西省会昌县清溪乡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会昌县第一个党支部、会昌县第一高峰和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乡的独特优势,创新提出“五个第一”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特色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锻造乡村振兴“第一引擎”

 

红色基因铸魂。深挖中共清溪支部红色资源,投入500万元资金,修缮苏维埃政府、兵工厂等红色旧址,重建中共清溪支部、宣誓厅、宣教室等革命遗址,挖掘了《会昌第一支部》《一颗红油杉的故事》《一个苏维埃政府》《一支护卫队》《一片无名烈士墓》等红色故事,建成了集“吃、住、学、旅”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组织创新强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严把党员入口关,完善评价及考核机制,探索建立了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在深圳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1个,做实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扎实开展村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基层党建工作提档升级。

人才回引聚力。实施“头雁工程”,持续推进“导师帮带制”,不断提升“带头人”能力素质,全乡6个村(居)党支部书记均为大学学历。挖掘村级人才资源,建立包括致富带头人、在外乡贤、高学历人才、退役军人等在内的人才信息库,注重从中选拔培养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库,为乡村长远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产业富民:激活产业发展“第一动力”

 

特色农业百花齐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清溪山高林密、生态良好。大力发展紫山药种植产业,创新推行“统种、统管、统销”模式,全乡种植面积2200亩,产值超1500万元,是全市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全乡灵芝、黄精、金樱子等林下经济作物共1.2万余亩,建立了标准化灵芝基地100亩。

产业链条延伸增值。开展品牌塑造,清溪紫山药基地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清溪紫山药、生姜等2种农产品获得“有机”和“富硒”认证。先后开发出紫山药米粉、灵芝孢子粉、灵芝茶、灵芝粉等4款产品,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0万元,群众年增收2万元。

五方主体创新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用好用活“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方联动的乡村经营模式,以子公司为运营主体,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大运营”,精准对接农户需求。

 

生态筑基:守护绿水青山“第一底色”

 

废弃矿山焕新生。全力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区生态破坏问题,坚持“猛药去疴”原则,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对金龙锡业矿区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了从“废弃矿堆”到“生态绿洲”的华丽转变。

人居环境展新颜。持续推广运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周检查、月通报、季评比”的常态化考核机制,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设立“积分超市”奖励制度,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范养殖行为,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切实消除面源污染隐患,推动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低碳发展探新路。推广“风电+文旅”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引进中国电建发展风电项目,先后投资约4.2亿元,建成了全县首个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52MW,年均发电1.3亿千瓦时,年产值7000余万元。

 

文化铸魂:激活传统文化“第一基因”

 

建强阵地续文脉。充分整合第一支部、初心馆、村(居)委会、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完成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实现了所有村(居)全覆盖;探索推行“一站多点”模式,在会昌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打造文明实践点。

文明新风润心田。组建了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6支,设立了“道德红黑榜”和“好人榜”,定期开展“最美系列”、身边好人先进典型评选,以舆论压力促进乡风文明培养和美丽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全乡共有100余名群众上“红榜”和“好人榜”。

文旅融合促振兴。依托第一支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红色研学+文明实践”精品线路3条、寻红色足迹徒步路线2条,打造成为集山清水秀、农事体验、特色美食、红色教育、传统民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民宿、农家乐等收入500余万元。

 

治理创新:夯实基层善治“第一基石”

 

“五老”调解化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干部下村入户走访活动,通过拉家常、话冷暖、谈心声等方式,努力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组建了由12名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老退伍军人等组成的调解队,创新“祠堂说事”新时代矛盾纠纷处理机制。

数字赋能提质效。依托数字会昌“独好通”平台,构建基层数据库,每户赋予一个“会农码”,推进“一码通办”,建立互联网便民平台,实现医保缴费、民政资金申请、宅基地审批等36项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指尖办”,实现乡村治理从“治理”向“智理”转变,办事效率提升90%。

网格管理保平安。将全乡划分为25个基础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在基础网格内精准划分了80个微网格,由乡村干部兼任微网格长,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目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县前列。

从“会昌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到“乡村振兴示范地”,清溪乡的实践深刻印证,只有坚持党建引领这个“第一元素”,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奋力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清溪样板”。

 

编辑:马明


0
上一篇: 山西壶关农商银行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农商行第一次党代会和2025年中工作会议精神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