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党 建 >> 浏览文章

党建引领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2025-07-30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裴以明   加入收藏

应用型高校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精准培养适配地方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通过技术转化和产学研协同,激活地方经济升级的创新引擎;以“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引领育人模式变革,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强化党建“主心骨” 把好育人方向

 

落实党建引领,首先要以优化治理体系为抓手,激发基层活力。应用型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委统筹全局的核心地位,建立“政治引领、专业决策、高效执行”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夯实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优化党委议事规则,将党的领导贯穿学科布局、产教合作等重大决策,同时尊重学术委员会在专业领域的自主权。

在决策流程上,要建立“党委前置审议、专家专项论证、部门协同落实”的机制,既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实施教授治学,实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在学校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落实党建引领还需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委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构建政治引领与专业治理的平衡机制,自觉将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等重大事项的刚性约束,确保办学方向不偏离。同时,推动党建资源向业务领域渗透,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创建党建品牌项目,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教学改革、技术攻关的前沿阵地。

 

深化产教融合 重构人才模式

 

在学科建设方面,应用型高校要动态调整专业对接产业链,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本、应用研究为主、产业牵引为先、多元协同为要的科教产融汇、理工文融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学科体系。按照“产出导向”理念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锚定地方产业链,着眼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时俱进地推进和加强专业体系建设,并根据专业布局有序调整学院设置,整合门类相近专业纳入同一学院,实现集约办学。

在专业建设层面,应用型高校要建立“产业需求图谱、专业动态调整、培养质量反馈”的闭环管理系统,对落后专业实行预警退出,对新兴领域实施定向培育。在培养过程层面,大力推进校企行业全程互动协同育人,通过融合共建,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等实体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同时,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技能培养协同发展。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将价值塑造贯穿育人全程,通过课程思政挖掘专业技术的社会价值,依托企业实践锤炼工匠精神,构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以“三全育人”推进不同来源、领域、类型、层次、个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共生共融,引导全体教职工立足工作岗位,将“育人”使命融入日常工作,共同担当育人使命。

 

聚焦区域发展 升级科研能力

 

应用型高校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大力推进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创新需从传统的“学术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准对接机制。聚焦地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攻关模式,通过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载体,改革科研评价机制,突出成果转化效益、技术服务收入等应用指标权重,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应用型高校优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细则,明确科研团队、院系与学校的收益比例,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按比例用于人员绩效奖励。另一方面,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指标,对服务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的团队给予科研积分倍增奖励,引导教师从“重论文”转向“重应用”。

 

创新人才机制 激发队伍活力

 

师资队伍的结构性改革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关键突破口,而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作用。教师评价体系应紧密围绕服务区域经济与产教融合定位,以师德师风为根基,突出实践应用导向,构建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发展应建立分类发展通道,设立教学型、技术研发型、社会服务型等多元职称序列,将横向课题、行业标准、专利转化等纳入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导向。

推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挂职或者承担与专业相关的研发工作,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产学研用能力。同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人才流动中的编制、薪酬、知识产权归属等堵点,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流动人才数据库”,实时追踪人才服务产业贡献度,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闭环生态。

此外,还应同步推进应用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能力提升。在主体责任机制‌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将国家要求转化为制度规范,构建权责明晰的工作体系,通过细化标准、规范流程、分层落实、强化监督,避免形式主义。构建多元参与的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和荣誉激励制度,开展数字化教学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专项培训,打造兼具教育家情怀和工程师素养的“双师型”队伍。

北部湾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裴以明

编辑:马明


0
上一篇: 山西壶关农商银行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贯彻省农商行第一次党代会和2025年中工作会议精神
下一篇:“三大引领”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