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经济关注 >> 理 论 >> 浏览文章

以价值引领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

2025-09-24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李瑞婷   加入收藏


工人正在检测风电塔筒的焊缝质量 作者:周亮 / 来源:中经视觉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主阵地,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交汇点和出发点,天然承担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国工程教育百余年的历程为新时代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厚实了基础、储备了能量,面向未来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核心要义在于“守正创新”,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坚定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和信念。“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通过价值观塑造深刻影响工程人才的创新行为与伦理决策,进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并源源不断输送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们是新工科课程思政守正创新教学改革的履责于行。

 

立德树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核心意蕴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先进技术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代中国工程教育从起步之初就担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而新时代的新工科始终秉持立德树人之根,所以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在培才育德的内涵中本属“一元”,新工科从提出之时就已经蕴含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可以说课程思政是新工科“新”的应有意义之一,是新时代工程教育的有力内核和内在动力,避免迭代升级中的“颠覆性改变”,需要坚定的政治引领。家国情怀的使命与德行在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全过程中生成、深化并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开花结果。

新时代教育强国征途中的新工科建设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助推中不断革新。新时代以来,新工科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专业知识教授与价值观塑造同频共振的实践与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新工科课程思政必须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际需求,立足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守正与创新。课程思政内生于新工科自身,而不是“贴标签”“硬融入”而来。从这一观点出发,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扎根自身,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立足,从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然而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困滞也已成为专业老师在教学改革中会遇到的“平台困惑”,即不知如何向下深入和向上延伸,陷入“等要求、堆材料、找资源、硬加入”的阶段性困滞,故而,为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搭建体系化的逻辑应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领导,守正创新工程教育,能够为教学育人的落地纾困解滞,更好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全面领导: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根本保障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工程教育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性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既为过去的工程教育的发展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活力,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更为新时代新工科教育凝聚动力、保驾护航。

牢牢把握住思想引领这条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的新工科教育工作者、参与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培养全面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人才。牢牢把握“两个结合”重要法宝,热忱投入新工科的研究、教学、育人和服务的创新发展大系统中。2016年,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意味着中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了国际上的更高认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走上更为宽广的世界舞台。在千年的中国工程文明与教育文化的深厚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工程教育走好新时代之路的重要法宝。都江堰、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中国古代超级工程孕育了工程本身和工程沿线源远流长的精神与人文,造就了工程史的辉煌。工程教育的中华脉络,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创新、实干的精气神。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一座座长江大桥、新丝绸之路,从技术的创新到人才的涌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程教育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以来,中国工程教育走入“新工科”,根生于新时代的生机沃土,脉展于日日新的鲜活实践,积极引导工程教育工作者立足中国实际,解读中国现实问题,培育新时代工程人才,把成果铺就在祖国大地上。

 

守正创新: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方法遵循

 

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新工科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认识。“守”与“创”是在紧紧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人才发展的内在要求、工程素养的基本遵循的基础上,根据对现实的考量和未来的研判形成的新进步,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程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创造性实践。

中国工程教育家精神不断引领培育了新时代的大师良才。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批工程教育家群体在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有的坚守岗位、兢兢业业,有的毅然回国、热血报国。他们创学科、立专业、建实验室、搭人才培养体系,铺陈了一个个工程教育典范。教育家群体像、教育家思想、工程教育成果都给予新工科课程思政深厚底蕴和坚实底气。知识图谱的重构、教学场域的拓展和评价体系的革新倒逼工程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培育从隐性走向显性,从软指标走向硬标准,这也为工程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AI的广泛且深入的应用,越发凸显人才是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第一资源,交叉融合是关键,开放创新是动力,但在“硬技术”的革新中,“价值观”看似软,但在关键问题时,比“硬技术”还要“硬”,新工科课程思政通过价值观塑造,深刻作用于人才的创新行为模式与职业选择,最终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

优化创新方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深厚家国情怀的工程技术人才,从研发、设计之始,就将国家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作为初心使命,助力解决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根基。

提升创新质量,服务社会民生发展。强化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工程师,在技术研发与应用中能前瞻性评估民生需要、环境影响、社会风险和长期效益。这促使创新成果不仅追求商业价值,更注重绿色低碳、包容普惠,减少后期治理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传承廉洁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具备高度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的工程师群体,是产品质量、工程安全、数据合规的根本保障。这能显著减少因贪图利润、个人利益造成技术滥用、质量事故、安全漏洞等引发的经济社会成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整体交易成本,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稳定基石。

涵养创新文化,激发内生动力。践行工科课程思政传授与塑造的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在面向未来的工程界中不断涵养崇尚实干的创新文化,在接续奋斗中激发个体创造力、促进团队协作、实现重大突破的深层土壤里,为经济持续注入创新活水。

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在价值观塑造中,植根于人才灵魂深处的价值力量直接引导着技术创新方向、塑造着工程实践品质、优化着产业发展路径。唯有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方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锻造出兼具精湛技艺与高尚灵魂的“大国工匠”,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强国提供最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价值引领。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 李瑞婷

编辑:马明


0
上一篇: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