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就是咱的‘绿色通行证’。”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复兴镇甘溪村村民颜大哥望着自家连片的西瓜园,笑意盈盈地说道。颜大哥通过“信用农户”评定获得保靖农商银行10万元贷款后投入西瓜果园种植,年收入增长约6万元。
在湖南省湘西州的崇山峻岭间,一场以征信为纽带的金融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经济生态。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织密服务网络、突破地域限制、激活特色资产,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三农”沃土,催生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生动图景。
党建领航 信用之网覆盖乡野阡陌
作为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试点,甘溪村通过“政府+银行+村集体”三方联动,已完成513户农户授信3228万元,65户用信农户凭借信用贷款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50万元,从贫困村成功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等行列。
这一变化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近年来在“三信”创建工作方面的深入推进。在该行指导下,辖内农商银行主动与相关政府部门衔接沟通,积极发挥组织力量。如,联合凤凰县政府成立“党建共创、金融普惠”工作专班,出台多份文件,推动形成“党建+征信+金融”机制,形成“县级统筹推方案、乡镇驻点抓落地、村组入户采信息”的三级闭环。
其中,凤凰县菖蒲塘村的实践尤为典型,金融村官与村支两委组成“挎包工作队”,5天走遍83户人家,为70户授信240万元。种植户洪大姐因连续多年守信,授信额度从5万元提升至10万元,金秋梨种植面积翻倍,她激动地说:“银行主动上门调额度,这是对咱老实诚信的人最好的奖励。”
破壁前行 征信服务追随奋斗足迹
针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指导当地银行机构创新“征信+劳务”服务模式,组织金融团队采集务工收入、雇主评价等数据,为140余名外出务工者建立动态信用档案,对优质务工人员发放50万元纯信用贷款。
征信的温度体现在对返乡创业者的持续护航上。永顺县大学生彭同学返乡创办桶装水厂时,因扩建厂房陷入资金困境。永顺县农商银行依据信用村创建中积累的3年经营数据,创新“收益权质押”方式放贷300万元。如今,彭同学的水厂产能达每小时2000桶,成为区域知名品牌代加工基地,他对记者说:“多亏有信用数据,金融‘活水’也能跟着项目成长走。”
生态变现 特色资产激活发展动能
“3000吨碳票换来了300万元贷款,这片‘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2025年6月,湘西州某生态农业公司以“湘林碳票”为质押,从工商银行湘西分行获得“种植e贷”,用于200亩茶叶基地有机转换。这笔全省首批通过中征动产融资系统登记的碳票贷款,让生态资源首次具备了信用增信功能。农发行湘西州分行以7000吨碳票减排量作增信,支持花垣县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在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金融服务领域,征信平台的精准画像能力也在持续释放。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指导交通银行湘西州分行通过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平台,对某生猪屠宰企业的5年交易数据、征信记录交叉核验,创新“信用+担保”组合贷款705.9万元,审批周期较传统模式大幅缩短。凤凰农商银行联合文旅、市场监督等部门搭建“政银企协”数据平台,整合18项经营数据为200余家旅拍企业绘制信用图谱,通过“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防控风险,累计放贷1684万元。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引导银行机构根据各类信用信息,设计定制化信贷产品,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斐然。“果王贷”以猕猴桃订单质押,支持1131户农户发展1.12万亩种植基地,授信总额达5232万元;“民宿贷”依据经营流水授信,惠及1367户旅游主体,贷款余额1.4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