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民事审判工作更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内蒙古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事审判质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增进,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司法动能。
严把案件质量“生命线”:
以精准管控筑牢司法公正根基
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将案件质量作为核心抓手,以庭审实质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审判工作从“程序合规”向“质效双优”升级。针对案件基础事实与核心争议,建立“主动审查+精准识别”机制,尤其对鉴定意见等专业性证据,严格核查来源合法性、程序规范性与结论科学性,坚决杜绝“证据依赖”,确保事实认定“铁证如山”。
通过优化庭审流程、细化评议标准,法官对每一起案件的证据采信、事实认定都做到“心中有数、笔下有据”,实现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稳步提升,群众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度显著增强,这背后正是对案件质量“零容忍”的坚守——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时间考验,成为法院对“司法公正”最有力的诠释。
让裁判文书“会说话”:
以情理法交融传递司法温度
裁判文书不仅是纠纷解决的“判决书”,更是法治精神的“宣传册”。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推动裁判文书说理从“简单罗列”向“深度论证”跨越,要求文书既体现法律的严谨性,又饱含司法的人文关怀。法官在文书中主动公开“心证过程”,对关键事实的推理逻辑、证据采信的理由、法律适用的考量一一阐明,尤其对缺乏完整证据链的案件,结合交易习惯、地方风俗等“活的规则”进行合理解释,让当事人“赢要赢得明白,输要输得服气”。
“以前觉得判决书冷冰冰的,现在看完理由,虽然结果没完全如我所愿,但我理解法官的考量。”一位当事人的感慨,道出了文书说理改革的成效。如今,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不仅是“纠纷解决书”,更成为“法治教科书”,法官以专业的法律阐释、通俗的语言表达,让群众在每一份文书中感受到司法的理性与温度,潜移默化中引领社会法治信仰。
锻造专业审判“铁军”:
以团队化建设提升司法效能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以审判团队专业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司法资源“最优配置”。针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等专业性强的案件,由民事审判庭组建专门团队集中审理,法官深耕领域、积累经验,成为“建工审判专家”;在基层法院推广“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团队模式,实现“类案专审”。
专业化分工带来显著成效:同类案件审理周期缩短、裁判尺度统一,“同案不同判”现象大幅减少,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以前担心不同法官判得不一样,现在知道有专业团队盯着这类案子,心里更踏实了。”一位律师的评价,印证了团队建设的价值。通过专业化,法官从“全能型”向“专家型”转变,司法资源配置更优、审判质效更高,为群众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司法服务。
锚定新目标再出发:
以务实举措书写民事审判新篇
站在新起点,阿拉善盟中级人民法院将聚焦质量提升,适时开展“案件质量攻坚行动”,让专业案件审理“更精准”;聚力能力建设,推进“裁判尺度统一工程”,让“同案同判”成为司法常态;深化为民实践,落实“判后答疑暖心机制”,让群众感受到“司法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努力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