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总觉得执法就是罚款,现在感受到更多的是精准指导和暖心服务。”日前,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某建筑企业负责人拿着刚刚收到的《合规建议书》时感慨道。这份建议书详细列出了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和整改方案,取代了以往一罚了之的做法。通过“事前指导”和“信用修复”机制,让企业有了改正错误、轻装上阵的机会。
这样的变化源于沂南县近年来开展的涉企行政执法领域改革,当地创新推行的“温情+精准”执法模式,将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通过程序规范、能力提升和作风监督三大维度系统重构改革,实现了执法理念从管理向服务、执法方式从刚性向柔性、执法效果从合规向共赢的三大转变,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提供了创新范式。
程序规范是执法公正的生命线。为此,沂南县全面梳理执法关键节点,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案件办理实施意见》,形成环环相扣的闭环管理机制。“我们建立了重大复杂案件法律适用集体讨论机制,编制了《法律适用标准库》,统一执法尺度,从源头上防范裁量权滥用。”沂南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利介绍道。目前,所有案件必须经过法制审核、案审会审议和党组集体决定“三级审核”,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
执法不仅要规范,还要有温度。沂南县创新推行分级分类监管,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园林绿化等领域企业精准施策,杜绝监管“一刀切”。2025年以来,已为3家受处罚企业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和合规建议书,帮助企业规范提升。
“执法不是目的,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才是根本。”沂南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忠举例说,某企业在被处罚后,执法队员主动上门指导信用修复,帮助企业整改问题,如今该企业已成为行业标杆。“我们制定了99项‘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事项清单,2025年以来办理柔性执法案件158件,同时建立‘信用修复直通车’,帮助21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为提升执法队伍专业能力,沂南县还打造了“执法大讲堂”“模拟听证庭”“优秀案卷剖析”三大实训平台,定期邀请法律专家、法官授课。同时全面贯彻“721工作法”(70%服务、20%管理、10%执法),在执法中做到法理、事理、情理相统一。
法治的温度最终要转化为发展的速度。下一步,沂南县将继续深化执法改革创新,让企业在每一个执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法治温度,这份“温度”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见证着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