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正值烟叶落黄,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使泉溪全镇烟叶遭受巨大损失。成佳河、塘坪村是此次烟叶受灾最严重的两个村。面临严重的灾害侵袭,烟农顿失种烟信心,产业发展备受打击。每当回忆起当时情景,大家仍是心有余悸。
“当年成佳河在农户都不敢种烟的情况下,我作为村委会主任带头种了30亩烟叶,眼看烟叶快要熟了,就要烤了,却一下子被‘冷子’打了,当时卖了不到万吧元,亏了一大通……”村主任陈余堂谈到。烟叶受灾后,泉溪烟区领导干部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组安抚群众情绪,落实相关救助政策,将烟农损失降到最低。经过多方协调努力,逐渐稳定了当时烟叶产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好歹,政府和烟草地给我们补了些钱,要不就搞扳了,可能连年都过不了……”烟农刘小山现在对当时的冰雹灾害都还谈虎色变。
给烟农吃下“定心丸”
泉溪烟区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大巴山腹地,地处竹溪南部山区地带,因万江河、泉溪河、石板河、成佳河四条山地河流交汇冲击而成。其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加之终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竹溪烟叶种植优选地域之一。
起初的泉溪自然条件优厚,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为摆脱农村山区贫困落后局面,泉溪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求支柱产业。
“我们2004年开始兴烟,当时农村条件相对落后,也没有好的产业发展,大家思想相对保守,害怕兴烟投资会失败,赚不到钱,提起烟叶烟农直摆头”。坝溪河村村书记李元俊说到
为打消群众种烟疑虑,泉溪镇领导积极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先后深入桃源、向坝等地考察学习烟叶种植技术,随即烤烟种植热潮在泉溪兴起。自2004年起,历届泉溪烟区领导都将发展烤烟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为发挥烟叶产业,根据实际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200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分别在坝溪河、塘坪、成佳河试种烤烟78亩、94亩、228亩,共计400亩。2005年烟草行业在坝溪河、成佳河村投资39.94万元,新建水窖56个、集式烤房10座,尝试开始烟叶产业初期布局。
烟叶产业“起死回生”
经历磨难后,泉溪镇党委政府始终保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思想,各项惠农政策相继出台,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大量烟用基础设施的兴建,使生产环境得到了彻底的改变。16年来,烟区内累计建设烤烟产业路21公里,补贴新建、维修各类烤房182座,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52台,改造380V输电线路4000米,协调流转土地2700余亩。2020年底,对全镇500余亩地势低洼的土地统一进行平整治理,有效增强了烟区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能力,并解决了由于多年连作土壤板结、病害易发的现状。
同时,泉溪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烟草行业在烟叶产业发展上不断寻求探索、谋求突破,积极倡导推广机械种植普及,减少烟农劳动强度和降低人工成本,进一步巩固强化了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在泉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泉溪先后承担了烤烟“金神农1号”生产示范、“井窖式”移栽覆土与不覆土对比、移栽配套技术研究推广和普通烤房供热系统改造4项示范项目探索。经过实际试验对比,烤烟“金神农1号”示范地块的配方施肥、大田管理、烘烤调制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成果得到重大提升。同期,“以煤代柴”项目的落实不但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了烟农用工成本,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两座单体密集式烤房炉膛改造到位,有效的提升了烤房的烘烤能力;大力倡导烟地机械化操作,促进烟农减工降本,为泉溪烟叶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科技引导和一系列政策扶持,泉溪烟叶质量大幅提升,烟农效益明显增长,坝溪河村也在当年成为第一个烟叶种植的“千亩村”。原泉溪烟叶站站长向吉刚说到。
产业发展上“高速”
为实现服务零距离,着力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烟区内烟叶产业发展采取一对一订单式、一对多个性化服务,服务到农户、到田间、到大棚、到烤房,做到用心、用情,与烟农的鱼水关系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指导服务,抓质量管理,泉溪烟叶种植面积由最初的400亩到现在的3200亩,烟叶质量、烟农种烟水平和烟农收入不断攀升,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塘坪村有望在2022年打造成为第二个烟叶种植“千亩新村”,为全镇产业振兴及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稳定烟农队伍,泉溪镇党委政府联合烟草部门共同出资为烟农购买烟叶种植保险,赔付标准达1428元/亩,协调县政府在烟草部门补贴的基础上追加烤烟煤炭及生物质补贴,同时依托精准扶贫政策,将烟叶产业纳入产业奖补范围,从而减轻烟农种烟负担,降低烟农生产成本,解决烟农后顾之忧。
2020年,烟区党委政府不断强化与各种植村的沟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协助烟站技术人员积极走村入户落实烟叶种植面积,详细分析因疫情滞留在家面临失业的风险,协调各村流转开发土地,期间新增烟农16户,新增烟叶种植面积408亩,开发烟叶种植新区2片,共计收购烟叶5505.018担,实现总产值820余万元,种植计划执行率110.10%,圆满完成烟叶产业发展预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充实烟农的“钱袋子”
在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的同时,泉溪烟区进一步优化烟叶产区布局,整合资源做强核心烟区、重点烟区、潜力烟区,加强基本烟田建设,将烟田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土地整理等项目作为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主要内容,积极解决烟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国烟扶贫项目,建立“烟叶+合作社+扶贫车间+产业综合体”生产模式,服务地方烟叶生产,将烟叶产业发展成为全镇支柱产业。
“十三五”期间,行业多元增收有关政策出台,促农增收成为衡量产区烟叶生产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依然选择在泉溪烟区“先行先试”,打出了优化技术措施、完善机械配置、创新生产模式“组合拳”。编制出台了《2020 -2022年基层烟叶站三年规划方案》《2020年综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了建设目标及内容,工作措施,时间表,线路图。围绕做强烟叶主业总目标,桃花源烟农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协调,组织开展土地集中流转2500亩,规划建设生态优质基本烟田2500亩。2020年坝溪河村着力发展“林下天麻、油菜薹、矮秆黄豆、中华小蜜蜂”四大产业,竹溪县桃花源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坝溪味道种养殖合作社签订了品牌共享共建框架协议,生产的农副产品共同使用“坝溪味道”品牌。
泉溪烟区始终坚持“以烟为主、产业融合、多元增收”的工作思路,建立“烟草+合作社+烟农”的多元化增收模式,收购商统一开展线下、线上多渠道销售,形成产业经济闭环,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渐得到提高。2020年坝溪河村44户烟农,均有自有或流转土地发展非烟产业。其中,10%烟农参与林下天麻种植,100%烟农参与烟田黄豆套种,100%烟农参与中华小蜜蜂养殖,32%烟农参与油菜苔种植。产业综合体烟农种植烟叶与非烟作物年亩均实现产值6931.1元,其中主业4015.9元,非烟作物2915.2元。
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按照“跳出烤烟抓烤烟、延伸链条助扶贫”的思路,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推进专业化服务和设施综合利用,围绕烟叶产业,立足“烟+N”多产业融合模式,打造“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烟区产业综合体,实现“生态增值、烟叶增效、烟农增收”。2021年泉溪烟区落实烟田“矮杆黄豆+油菜薹”套种复种项目1700亩,中华小蜜蜂508箱,林下天麻种植2390平方,有效促进了烟叶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2022年,泉溪烟区将紧紧围绕烟叶提质增效这个一中心,认真落实行业和地方各项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增加烟叶效益为突破口,以管理创优为契机,拓展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烟区内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再创佳绩!(作者:毛涛、陈绍锋、任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