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阜阳市创新“动态评标基准价”机制 ——破解工程招标“低价陷阱”与“价格合谋”双难题

2025-08-18 来源:永州新闻网

“过去一个标段动辄上百家企业围标,现在最多三四十家,报价也更理性了。”8月15日上午,在阜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大厅,刚刚完成电子解密的市政道路项目负责人王鹏感叹。当天开标的颍州北路改造工程共有28家单位递交投标文件,系统实时生成的评标基准价较招标控制价下浮12.6%,既未出现“白菜价”,也未见“天价”扎堆。这一变化,源于阜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动态评标基准价”制度。


一、从“798家企业围标”到“28家理性报价”


2017年以前,阜阳建筑市场也曾饱受围标串标之苦。如同的某市旧改项目招标控制价1100万元,竟有798家企业投标,背后10个操纵集团通过“1+N”模式实际控制其中半数以上企业,最终5600万元保证金被没收。与此同时,恶性低价竞标导致保障房项目钢筋被“瘦身”1.2毫米,质量隐患触目惊心。

“病根在于评标基准价太容易被操控。”阜阳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李伟介绍,传统“合理低价法”“均值回归法”等机制,面对海量关联企业时,要么沦为低价竞赛,要么被精准计算钻空子。


二、四档分场景“算”出动态基准价


2017年起,阜阳组建由高校、审计、建工等多领域专家构成的课题组,对近3年招标数据建模分析,发现实际控股投标人仅10-20家,但名义数量常被放大10-100倍。据此,阜阳将投标企业数量N作为核心变量,划分四档并匹配差异化规则:

- N≤5家:直接取第2低价为基准;

- 5<N≤10家:平均值下浮3%;

- 10<N≤30家:两阶段平均过滤极端值;

- N>30家:剔除15%最低报价后取最低值。

“规则就像‘变色龙’,随投标人数量自动切换,让围标者算不准、控不住。”李伟说。


三、“三位一体”堵住技术漏洞


制度落地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个别企业利用现场纸质备份文件“数人头”,发现超过阈值便集体撤标;2020年又出现批量“解密失败”操纵数量。阜阳迅速升级“监管+制度+技术”三维治理:

- 监管:AI实时监测+人工巡查,异常项目占比由28.7%降至1.1%;

- 制度:取消纸质备份,建立“故意拒解密扣保证金”黑体警示;

- 技术:解密前屏蔽企业名单,同一项目3家以上解密失败即触发核查。


四、成效数据说话


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最新统计显示:

- 单项目投标企业超50家的占比由63.65%降至4.98%,降幅91.2%;

- 报价下浮率稳定在85%-86%区间,未现恶性低价;

- 每年为投标人节省标书制作、差旅等制度性成本约6.38亿元;

- 2021-2024年审计抽查,阜阳异常报价项目占比仅2.13%,优于全省平均水平3.6倍。

“更可贵的是,企业开始把精力从‘算价格’转向比技术、比管理。”安徽某工程公司阜阳分公司副总经理刘凯透露,公司今年中标的两个项目均因BIM应用和绿色施工方案加分,而非低价取胜。


五、从“阜阳经验”到“全国示范”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地方在评标基准价机制上差别化探索;7月,省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要点明确推广“阜阳样本”。眼下,阜阳正迭代2.0版模型,引入实时市场要素价格指数,让基准价“自己会呼吸”。

“下一步,我们将把这套方法论向水利、交通、甚至政府采购货物服务领域延伸,让每一份财政资金都花得更值、更安心。”李伟信心满满。

(文中王鹏、刘凯均为化名)

(何义来)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山西省多部门联合开展投资者教育系列活动 助力提升民众金融素养
下一篇:江苏泗洪:创新普法模式,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