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返乡“新农人”,敲开“致富门”

2024-02-26 来源:永州新闻网

烟田里拖拉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大早,家住秭归县两河口镇香龙村的村民郑之耀就来到自家的烟田里,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郑之耀在返乡后的15年里,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和艰苦奋斗,在烟叶领域辛勤耕耘,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种烟能手”。

抓机遇,返乡就业谋发展

初中毕业赋闲在家的郑之耀就跟随父母一起种植烟叶,但由于管理不善,忙碌几个月后,非但烟叶产量不高,且烤后烟叶品质较差、卖相不佳,除去生产投入和烘烤成本后,能进自己腰包的就寥寥无几了。因此,郑之耀觉得种植烟叶仅能解决温饱,不相信种植烟叶可以发家致富,便收拾行囊外出务工。

为了实现香龙村的乡村振兴,秭归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成立了香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眼看着家乡的产业越来越强、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的口袋越来越鼓,郑之耀的心开始变得不平静起来,虽然在外面打工可以挣到不少钱,但是长期与亲人两地分隔,让他愈发思念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他便重新收拾行囊,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回家后,由于郑之耀有一定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他便顺利地应聘上了香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之后,他每天都在思考烤烟如何防灾、李子树如何防病、中药材如何防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郑之耀还经常拿着纸笔记录着每天的任务量,需要多少人做,如何保障务工安全等,只有经过他多次梳理、认真思考后才会将其安排落实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

对于在烟叶种植和烘烤中不明白的地方,郑之耀便向香龙村收购组的烟叶技术员虚心请教,在烟叶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郑之耀将香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的100亩烟叶管理的井井有条,烤出的烟叶片片都是“黄金叶”。每年都有近40人在合作社务工,一年的工资除补贴家用外还有剩余,工人们都对郑之耀赞赏有加,因为他的好学和勤奋为工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懂管理,变身种烟“土专家”

随着地方政府和烟草公司对烟叶种植力度的大力扶持,郑之耀看到了烟叶产业的希望,加上自己有着职业经理人的管理经验和百亩烟叶的种植经验,他便想着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以“片片黄金叶”为载体实现自己的致富梦。

有了想法之后,郑之耀便辞去香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的职务,开始租赁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并以自己的名义与烟草公司签约烤烟种植合同。签完合同后的郑之耀便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驾轻就熟地对烟田进行了冬耕深翻工作。

郑之耀不仅善于分析和总结工作,他还不断在网上学习各种先进的烟叶种植和烘烤技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以及在烟叶技术员的帮助下,郑之耀在种烟和烤烟方面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全面。对于育苗、移栽、喷药、施肥、采烤,郑之耀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每个环节什么时候做,怎么做,郑之耀总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富。小时候父母经常忙于田间,常常顾不上我,我也算是吃过百家饭的人了。”因此靠种烟得到实惠的郑之耀心里总想着带村民们一起致富。他无私地向周围邻居分享烟叶种植、防病、烘烤经验,帮助他们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同村的烟农谈起郑之耀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科技创新和智慧耕种的推动下,农业发展日新月异,看着一望无际的绿色烟田,郑之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烟叶政策越来越好,种烟比以前轻松多了,经济收入也有了保证,只要肯钻研、能吃苦,农村照样有无限可能。”经过多年的种烟实践,郑之耀坚信,香龙村一定会越来越富饶。(秭归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 向祖红 张瑞平)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来业之峰3月家装超级嗨购节,玩转新春家装体验嘉年华!
下一篇:党员先锋在行动 拧紧生产经营“安全阀”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