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郑雪华,深耕土地近二十年,从2005年至今,先后承包土地面积达到1100亩,并带动周边群众种稻种烟,成为远近闻名的发展规模化种植致富的典型,成为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型女农民。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沙县涌现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大浪潮。而郑雪华并没有随波逐流,怀着对农村、土地的深厚情感,她选择了留下发展农业。2005年,郑雪华从村里流转承包了6亩地,干起水稻种植。2007年,正值沙县政府发动乡村种植烟叶,大力开展土地流转,郑雪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承包了12亩土地,开始种植翠碧烟叶。2011年,在沙县人民政府虬江街道、三明市沙县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城郊烟草站的协助下,郑雪华承包到更多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土地:从2011年60亩发展到2024年1100亩(其中烟叶种植366亩),2023年烟叶收购总额达到180万元左右,亩产值达到近5500元。
2014年,三明市、沙县两级政府提出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郑雪华与丈夫在沙县政府及烟草公司的支持下,定位规划,明晰发展思路,于2014年4月注册“沙县好烟稻家庭农场”,主体经营烟叶、水稻种植。郑雪华夫妻二人分工明确、默契配合。郑雪华勤劳肯干,生产技术高,由她负责农场的生产种植和财务管理;丈夫曹胜金,是沙县农民队伍里的“高才生”,能说会道,由他负责农场的产品销售管理。“好烟稻家庭农场”于2014年获评县级示范农场,2015年获评市级示范农场,2016年获评省级示范农场。
郑雪华正在进行育苗工作。 黄姗供图
如今,“好烟稻家庭农场”已成为沙县烟叶生产新型组织生产新模式的典范。可郑雪华并不满足于此,仍旧不断探索创新,打造 “烟叶家庭农场+”升级版。郑雪华在农场原有的8个固定工人的基础上,与沙县惠农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胜农农机合作社签订专业化的服务协议,利用合作社的大型机械,为农场提供烟叶和水稻的工厂化育苗、稻草还田和起垄机耕、植保、采编、烘烤及水稻机插等专业化服务,有效解决关键生产环节用工大、用工紧的问题,降低了生产用工成本。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郑雪华完成了农场的转型升级,形成了“烟叶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十分适合沙县翠碧烟叶规模化生产,有效提高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在全县广泛推广。
郑雪华,是沙县城郊乡镇增收创富的领头雁、带头人,还是沙县全区出名的机耕能手。“郑大姐可是我们街道里远近闻名的机械操作能手啊!”虬江街道麦元村农户廖世好说到郑雪华时,一个劲儿的夸奖,“她会开各种农用机器。大到联合收割机、中型货车,小到水稻插秧机,样样精通!”据悉,郑雪华是农业农村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认证的农业机械操作工,取得机动车C1驾驶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2018年,郑雪华被评为“福建省农业技术能手”称号、获得福建省农机驾驶操作员技能竞赛二等奖。
郑雪华驾驶大型工具车进行农作物运输。 杨丹青供图
十几年的光景,作为种植单元组长的郑雪华,持续带领着虬江街道农户们互帮互助,新型合作社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周边一百多户农民,每亩田地增收500多元,时至今日沙县虬江街道的各类生产经营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她是沙县新兴职业农民的代表,凝聚着女性智慧,在水稻种植、制种产业与烟叶生产中为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杨丹青)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信贷新规发布 中关村科金智能音视频一键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