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烟叶春管的关键期,在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百亩连片的烟田里,种烟大户邱英令正和数十位农户对烟叶进行管护。
邱英令种有近200亩烟田,是当地有名的“种烟能手”“烟田管家”。在烟叶生产各阶段,他引入全乡技术强的农户对烟叶进行移栽、田间管理、采摘、烘烤,既提供了150余次就业机会,又保证了种烟效益。
邱英令的种烟事业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充满了种种艰辛与付出。早年的他,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四处打工,历经多个行业,包括养殖场的甲鱼养殖员、生产车间的流水线工人以及餐厅的服务生。工作不易,但他更感遗憾的是与家人的聚少离多。2014年,在村干部的鼓励引导下,本就有回乡发展念头的邱英令毅然决定返乡投身于烟草种植。
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要知道当时的邱英令对种烟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烟叶是要通过育苗棚移栽到烟田里。“可能无知者无畏吧,我更相信奋斗的力量,我也不怕别人笑话,不懂就问。”邱英令敢拼敢闯但并不莽干,坚信勤能补拙的他没事就往田里钻,向烟农和驻村烟技员请教,学习他人如何种好田,自己依葫芦画瓢。几年下来,他不仅熟悉了烟叶生产的各环节流程,而且对种烟的技术要领有着精准掌握,种烟收入也随着技术的提升而逐年增加。
“烟叶生产每个阶段都非常重要,从育苗到移栽,从田间管理到优化再到采摘,这些都在为最后的烘烤打基础,我们村这么好的环境一定能够种出好烟。”邱英令常年流转的500余亩土地中,其中适宜种烟的田块约200亩,这些田块集中连片,排灌方便,交通便利。
邱英令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组织开展专业化移栽。池国胜摄。
邱英令认为种好田,还得“慧”种田,他注重雇工的稳定性和技术培训,常年稳定雇佣机耕手3人,生产管理雇工2人,烟叶采摘8人。雇工们种烟技术牢靠,做事认真,工作保质保量为邱英令的百亩烟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技发展如此快,我们种田也不能落伍,得学会借巧力智慧种田才能跟上时代脚步。”邱英令致力于在村民中普及农业机械化理念,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大量使用如施肥器、覆膜机、移栽器、水肥管理机等实用机械,并坚持使用环保农药和有机肥料,既环保又提效。功夫不负有心人。精心管理下,他的烟叶种植事业蒸蒸日上。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道路上,邱英令总是与时俱进。去年,他采收完烟叶,在烟技员的指导下,又种了1000亩烟后稻,其中包含500多亩水稻制种。“烟后稻产量与质量都比较好,且能节省不少投入。只种单季水稻,平均一亩田需施用75公斤复合肥,15公斤尿素。若是烟后田,只需施用50公斤复合肥,不需要施用尿素。”邱英令积极探索实践“烟—稻”复合种植模式,走出了烟粮融合互促的“新路子”。
光泽县崇仁乡洋塘村百亩连片烟田。周靖摄。
如今的邱英令不仅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2023年,他响应上级号召,参与洋塘村的撂荒地整治工作,和村民共同整治出了一百多亩、抛荒了十几年的耕地。“我是洋塘村的农民,见田荒了就心疼。”邱英令将整治出的土地合理开荒利用,不仅增加了村庄的耕地面积,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村里不少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尽管他们劳动力有限,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劳作,但依然在邱英令的帮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岗位。以洋塘村的万邵强老人为例,他在去年参与了邱英令组织的烟后稻制种工作,不到一年便挣到了十万余元的收入,为家庭带来了可观收益。
去年,洋塘村烟叶种植面积1580亩,成为光泽县烟叶种植面积排名第二的行政村。在邱英令的带动下,洋塘村的烟叶种植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洋塘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雷金发说,在邱英令的引领下,一批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种烟,洋塘村每年仅种烟一项就能使村财增收35万元。(周靖、池国胜)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欢迎蔡冠深率70位大湾区企业家访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