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炎炎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论在烟田还是烤房,在山东临沂的广袤烟区,总能看到一个背着书包、步履匆匆的身影。每年,他的足迹会遍布临沂45个烟站的试验田,他叫宗浩,烟农们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背包博士”。
图为宗浩在烟田检查试验项目烟叶生长状况
迎难而上 勇当绿色防控先锋
为降低烟草病虫害对烟叶品质及烟田环境造成的影响,更好地开展绿色防控工作,2014年,山东烟区全面推广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在临沂建立了天敌昆虫繁育基地,主要负责烟蚜茧蜂的繁殖与保种的试验工作。但由于缺少蚜茧蜂本地化繁殖经验,大规模繁育工作困难很高,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负责,宗浩便主动承担起了蚜茧蜂繁育这个任务。
那段时间,宗浩白天在昆虫繁育基地内接蚜、繁蜂,在烟田内调查蚜虫防治效果,晚上回到办公室记录整理数据,凌晨起床查看繁蜂棚温湿度……在日以继夜的坚持和努力下,宗浩和工作人员们逐渐摸清了烟蚜茧蜂繁育的关键步骤和技术措施,编写出了适用于北方烟区的烟蚜茧蜂繁殖技术方案和大农业放蜂标准,填补了北方烟区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的空白。
目前,烟蚜茧蜂防治蚜虫已成为临沂烟区防治蚜虫的主要手段,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实现了全市烟田全覆盖,为烟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守正创新 让数据赋能烟叶生产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据逐步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能源。如何将生产数据和实际工作进行有效整合,让数据赋能烟叶生产,又成了宗浩思考的新问题。
2018年,他主持开展了全市烟叶管理数据驱动中心建设与升级工作,“时代的列车高速行驶,一不留神就会被人甩远咯!”宗浩总是这样和身边的同事说。他带领着项目组成员从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开始,向专业人员请教学习,积极吸取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根据烟叶生产实际工作对使用模块分析调整。
经过不断进取创新,他们打造出了架构清晰、数据准确、动态完善、应用科学的“智慧烟草”平台,搭建了1个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组织体系,构建了数据采集和大数据分析2个技术体系,研发了智能决策、服务管理、监控预警3个功能应用平台,大大提升了全市烟叶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依托监控预警平台开发了病虫害智能测报系统,实现了烟田烟青虫、棉铃虫等常见害虫的定向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和远程监测,为绿色防控提供了强劲的数据支撑,在烟叶数字化转型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躬行践履 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
“烟叶生产不是闭门造车,不到田间地头,永远做不好烟叶工作。”这是宗浩一直以来的工作原则。从试验田选址到烟叶采收,宗浩在一个又一个的试验田间往返奔波。十年间,他的身影几乎遍布临沂烟区的每个乡镇、每片试验田。他严谨细致地监测试验田信息及烟叶生长状况,解决各项突发情况,时时刻刻关注试验田的生长,确保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每个科技项目都对应着一个新技术的研发、新品种的应用,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怎么能推广到烟区,放心地让烟农使用?田间试验真是一点都马虎不得。”宗浩说,“我得亲自到试验地去,才能更及时地掌握一手情况。”试验田烟叶采收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实验室,对采集的烟叶、土壤样本进行分析检测,为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打下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年间,他共参与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55余篇,取得授权专利48项。2023年,临沂市局(公司)首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在国家局立项,开展了《沂蒙丘陵生态区粮油烟融合绿色防控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做好粮烟融合对行业发展、促农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宗浩深感肩上担子之重,他主动对接科研院所专家对项目开展理论指导,同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对接,从项目申报、方案制定、过程实施到项目落地试验全过程,他全程亲力亲为,试验点方案确定后,他又带领各承担单位细化落实试验方案,帮助试验田选址、协调各类资源,对发现的问题逐项排查,协助解决……宗浩又背上了背包一头扎进在了试验田里。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这句话一直被宗浩用做电脑屏保,“从我参加工作第一天起,这就是我的工作格言。”宗浩坚定地说,“科技创新这条路我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区长郭涛实地督导全域控尘、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