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邵县迎光乡原毛江村(现合并为红岩寨村)坐落在十重大界山脚,是个典型的落后村,没有集体产业,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各家各户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平淡的生活。
如今,路通了,人富了。每年四五月,十重大界山花烂漫时,游人如织,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火”起来了。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个人——原毛江村党支部书记彭德林。
一身尘土映初心,两脚泥泞踏富路,他一辈子都扎根大山,建设大山,也被人称作“大山书记”。
喝着家乡水,走着家乡路,彭德林最了解家乡的困境,也最懂得村民们的渴盼。一是通好水电路,二是开辟致富路,这是他一上任就对村民许下的承诺。诺言早已实现,年近70,他仍在坚持。
心怀乡情 带领乡村踏上“新路子”
原毛江村依山傍水,而“行路难”是村里最大的问题,要外出只能绕一大圈去隔壁村“借道”而行。
要想富,先修路。彭德林费尽心思,争取上级资金、找建筑团队砍价、组织村民义务出工,大家伙齐心协力将村里2段主路硬化,共计3.8公里,解决了“行路难”问题。水电问题也一并解决。
通好水电路,整个村子焕然一新。“大山书记”修路的脚步没有停止。
十重大界的杜鹃花海早已闻名遐迩,每年花季游客络绎不绝。但上山之路陡峭泥泞,彭德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2018年4月,即使已经退职,年迈的彭德林还是带着几个村民,用一周的时间披荆斩棘,开挖了一条简易的上山观花之路。这年竟引来了上万游客来此观光游览,只有这条小路还远远不够。
他冥思苦想,决定自己先干出点样子,再争取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心动不如行动,他马上邀来彭石堂、袁新华、罗中楚等这些老伙计商量,大家听后一致赞同。资金紧缺,伙计们不要求工钱,打趣道:“能管饭就行!”
说干就干,2018年10月,他们10来人每天上山砍木桩、做横梯、铺土石、挖排水沟,并进行路面夯实。每天8时上山,干到下午5时才下山。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一捧山泉水,累了坐在砍来的杂木上歇会,几个老伙计一路辛勤一路歌。后来,修路队伍慢慢扩大到了20多人。
家人的支持也给予他无限能量,妻子周细容是名退休教师,悉心准备每天的伙食送上山。大女儿彭倩专程到山脊的另一面——新化县三联峒风景区以及各个旅游景点学习取经,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尽全力支持他。
为了抢在杜鹃花开前完工,大年初一一过他们就开工。抢雨天,抓晴天。10余公里的观光游步道最终在2019年3月底铺设完毕,游客只需步行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山顶。
随后,他们还修筑了下山的路,使之形成一个环形的观花赏景圈。并就地取材搭建了多处凉亭,解决了游客休憩的问题。
每年的四五月份,万亩杜鹃花迎风绽放,灿若红霞,吸引周边地区三四万名游客前来登山赏花。“最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辆车停满村里呢!”岁月在他黝黑脸庞上雕琢出深浅不一的褶痕,自豪之情化作一股清泉,在眼中泛起生动光泽。
引领发展 走好集体经济“兴路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年通过稻蛙共生模式,合作社卖出2万公斤黑斑蛙,带动10余户农户增收76万元,稻蛙米也在收割中。”9月23日,在田中劳作的彭德林分享了今年的丰收捷报。
“共产党员要时刻想着群众利益,群众的所想所盼就是交给我的任务。”一心想带村民致富的彭德林,瞅准一切机会,什么赚钱种什么,让一亩三分地发挥最大价值。
1998年,毛江村6组农民车得求因春播西瓜坏种,不得不补种西瓜,而补种的西瓜成了晚熟西瓜。未想一经上市,比顺季西瓜的0.76元高出了0.36元,还很抢手。
他深受启发,1999年,将自己的2亩地种上了晚熟西瓜。西瓜一成熟,就被闻讯而来的瓜贩抢购一空。
尝到甜头的他,将晚熟西瓜种植技术编写成《毛江村晚熟无籽西瓜栽培技术》小册子,印制110份,无偿送给西瓜种植户,并建议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植。
2000年,全村的晚熟无籽西瓜面积有56亩。到2006年,高达267亩,总产值达到了86.56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达60万元。
2009年10月,他组建了新邵县毛江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迎光乡原毛江村及茶山村拥有200多亩示范性基地,以公司+农业为生产模式,引进美国红茄、辣椒、马铃薯、西瓜等绿色有机蔬菜的生产,产品达到国家无公害蔬菜标准。
2017年,投入资金20万元,种植东魁杨梅200多亩。2018年扩大种植面积,并增加果蔬加工流水生产线,合作社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乡村旅游观光+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带动当地20多户百姓就业增收。
2021年,他又把目光瞄准稻蛙共生,建成50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24年,女儿彭倩在县城开了一家新邵甄选农副产品店,他种的稻蛙米和刺儿茶成为门店招牌,深受顾客喜爱。
不计得与失,不言苦与累,“大山书记”彭德林将一颗为民的初心撒在了山埂田间。
(罗中利 王萱)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南昌卷烟厂:探索“3个+” 让新闻宣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