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以阜阳春运“三变”,观民生发展新篇

2025-02-13 来源:永州新闻网

春运,作为中国人口大迁徙的缩影,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乡愁,更是观察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在劳务输出大市安徽阜阳,春运的“三变”——“客流流向多元、设施服务升级、行囊日益轻便”,深刻折射出铁路发展与民生福祉的紧密关联。透过阜阳这一典型样本,我们得以窥见铁路网络如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平衡、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关键力量。

铁路运力提升,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过去,阜阳春运曾以“人潮汹涌”著称。上世纪90年代,阜阳站仅有2条股道、2对客车,候车室面积不足400平方米,旅客被迫在泥泞的广场滞留数日,甚至“翻窗爬车”成为常态。而自2019年高铁开通后,阜阳迈入“高铁时代”,运力发生质的飞跃:2022年春运期间,高铁发送旅客占比达62.2%,日均开行列车365列,平均每4分钟一班,彻底告别“一票难求”的窘境。宽敞的候车大厅、智能验票系统、动态保洁服务,让旅客从“狼狈不堪”转向“从容体面”。

高铁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重塑了出行体验。阜阳至上海从9小时压缩至3.5小时,南京、武汉等城市形成2小时交通圈,务工人员得以频繁返乡,甚至实现“周末探亲”。这种“速度红利”直接转化为民生获得感,让团圆不再受制于路途遥远。

区域经济平衡,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铁路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劳动力流动格局的转变。早期阜阳务工者多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而近年来省内就业比例显著上升。如务工者孙祥选择留在合肥工作,折射出安徽本土经济的崛起。高铁的“米”字形枢纽布局,加速了阜阳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吸引大批企业入驻,催生返乡创业热潮,形成“外出务工—技术积累—返乡兴业”的良性循环。

“反向春运”的兴起更是一大亮点。越来越多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过年,这种“双向流动”既缓解了传统春运压力,也体现了家庭团聚方式的多元化。铁路运力的弹性调配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共同支撑起这一新型社会图景。

服务升级与数字化使民生关怀的细微渗透。铁路服务的提升,映射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绿皮车的拥挤嘈杂到高铁的舒适便捷,从蛇皮袋到轻便行李箱,旅客行囊的变化背后是物流网络与消费升级的支撑。务工者刘子飞仅携带母亲制作的腊肉出行,既因“网购无所不达”,也因行囊中承载的情感需求从未消减。

数字化改革更是普惠民生的典范。电子客票、人脸识别、临时电子身份证等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购票占比超95%,昔日的通宵排队彻底消失。母婴候车室、重点旅客服务区的设立,则彰显了对特殊群体的精细化关怀。这些细节印证了“科技向善”的力量,让春运不再是“囧途”,而是充满温度的归程。

阜阳春运之变,本质是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缩影。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不仅拉动了沿线经济,更重构了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数据显示,高铁每投资1亿元,可带动周边GDP增长1.8亿元,这种乘数效应在阜阳表现为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差距缩小、文化观念更新。

更重要的是,铁路发展始终与民生需求同频。无论是“一日一图”精准调配运力,还是疫情防控中的柔性管理,都体现出制度设计对民众诉求的响应。正如阜阳西站站长所言:“让旅客的幸福更有‘质感’”,铁路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升华为民生改善的载体。

铁轨延伸处,皆是民生答卷。阜阳的春运故事,是中国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铁路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结构、社会关系乃至个体命运。未来,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如何进一步以铁路为纽带,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乡村振兴,将是民生发展的新课题。铁轨的每一次延伸,都应成为书写民生幸福答卷的笔墨——这既是时代的召唤,亦是发展的初心。(蔡东然、李彩珍)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解锁音频行业发展新潜能,身边云助力企业用工体系全面升级
下一篇:科技与环保的平衡:三星Galaxy S25系列助力手机新未来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