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返程高峰,西藏日喀则站内人流如织,旅客们带着家乡的祝福与行囊奔赴远方。这场春运返程的“风景”,不仅是高原天路的诗意写生,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温度与奋斗精神的生动缩影。
山河壮美,见证发展与生态的交融。青藏铁路的返程列车上,车窗外的风景是自然与人文的协奏曲。旅客用手机记录下雪域高原的雄浑壮美:哈大高铁穿越冰雪覆盖的龙江雪乡,见证亚冬会带动“冷资源”热起来的冰雪经济活力;青藏铁路沿线的“大美青海”与“圆梦西藏”之约,吸引无数游客奔赴高原秘境。这些风景背后,是中国铁路网16万公里的延伸——从繁华都市到宁静乡村,从戈壁荒漠到雪域天路,铁路不仅拉近了地域距离,更以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生态底色。例如,京张高铁建设中采用电子雷管技术保护长城遗址,青藏铁路攻克冻土难题时兼顾生态修复,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流动中国”的画卷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服务升级,诠释便捷与温情的共生。春运返程的“风景”中,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交织成温暖底色。西藏铁路部门推出“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学生务工人员专区”等智能服务,旅客通过12306软件即可“一键搞定”吃住游购,电子客票全面推广更让“刷脸进站”成为常态。与此同时,“静音车厢”“书香列车”“遛娃舱”等个性化服务,以及车站内志愿者的帮扶引导、母婴室的贴心改造,让“走得好”成为现实。在拉萨贡嘎机场,军人、消防员专属通道和通程航班专柜的设置,更是将服务细化到不同群体需求。这种“既快又暖”的春运模式,正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坚守奉献,铸就平安与秩序的基石。春运返程的每一帧风景背后,都有铁路人无言的坚守。青藏铁路线上,工作人员在零下20℃的寒潮中扫雪除冰、检修设备;日喀则站内,党员干部全员出击,动态优化客流组织,确保“随下随扫、随到随走”;拉萨车务段通过大数据监测余票、增开高峰线列车,保障日均5万人次的旅客平安出行。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穿行于偏远山区的“慢火车”,数十年如一日以“不涨的票价”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载着山货出村、游子归乡,让“最后一公里”的温情从未缺席。这些身影,是春运画卷中最坚实的人文底色。
春运返程之路,是山河与钢轨的交响,是科技与温情的合奏,更是平凡英雄与时代宏图的共鸣。西藏高原上的铁路风景,既映照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实力——16万公里路网托举“流动中国”,也浸润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软性关怀——每一处服务细节、每一次风雪坚守,皆为民生注脚。当列车载满行囊与期待驶向远方,当铁路人的汗水化作旅客的微笑,这条返程之路便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归途,更是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的共进之路。未来,随着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的深化,这样的“风景”必将更加绚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永恒印记(李玉鑫)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麻城烟草:党建引领聚合力,融合赋能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