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运数字,观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
2025年2月22日,这场持续40天的“人口大迁徙”落下帷幕。根据国铁集团消息,春运期间,铁路客发5.13亿人次、货发4.15亿吨,两项核心指标分别实现6.1%和5.4%的同比增长,均创历史新高。
这组数据不仅是运输能力的刻度,更是经济活力的标尺。客运与货运的同步增长相互呼应,彰显了生产消费双循环的加速推进。当高铁列车满载着务工人员驰向长三角的智能制造工厂,中欧班列载着新能源汽车驶向欧洲市场,这流动的轨迹已然勾勒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宏伟画卷。
从客流结构看,“新”的变化在凸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运的客流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高铁已经成为春运的主力军,根据国家铁路局的消息,2025年1月,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同比增长10.6%,达2.75亿人次,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4.6%。当速度提起来,人们的需求便会旺起来,只有当空间不再是阻碍,才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来“尔滨观雪”,去“春城赏花”。同时,京港、沪港间高铁动卧列车深受欢迎,春运以来日均跨境客流较日常增长35%以上;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趟趟满员,“上午螺蛳粉,下午老挝咖啡”成为现实。可以这样说,春运便从归乡的叙事升华为开放型经济的生动实践。
从外部效益看,“增”的效应在释放。铁路部门通过“一日一图”动态调整客货列车运行,优化运输组织,确保煤炭等重要物资能够精准、高效地抵达需求终端。这种精准匹配恰似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微观镜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1月完成过货量153.3万吨,同比增长12.2%,中欧班列为全球供应链注入“中国稳定剂”;春节期间,磨憨口岸的货运量比平时提高22%,西部陆海新通道让“通道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这些数据和案例的背后,是
向未来发展看,“好”的前景在浮现。随着CR450动车组试验时速突破450公里,技术创新正重塑“流动中国”的时空维度。展望“十五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3小时高铁圈加速成型。当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万里铁道线上奔涌,不仅是提升了运输效能,更触动了统一大市场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层脉动。
春运数据每个增长的百分点,都跳动着经济复苏的强劲心律;每条延伸的钢轨,都在丈量着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运得出”到“运得快”,这场年度迁徙早已超越交通范畴,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的全景视窗。当复兴号列车穿越山河,搭载的不仅是万家灯火,更是一个经济体勇往直前、向上突破的信心。(作者:席忠翔)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农发行荣县支行:助力打通发展难关路,开创县域交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