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在广汇美术馆开启,论坛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与之配套的“AI旋涡”数字艺术展也吸引了各界关注。
“AI技术的引入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艺术,而是通过新的视角激活历史的基因,重新构建艺术与时代的对话。”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在学术论坛现场表示。
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展览策展人郑轶对本次展览主题“AI旋涡”及其三大创作维度进行详细讲解。广汇美术馆运营总监丁奋起,文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宇,四川大学设计史及理论博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刘丽娟,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余房姝旸,分别就“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的‘媒介转译’与‘认知漩涡’”“AIGC技术迭代与艺术创作的非结构化协同反思”“算法韵律与文化解码:AI时代下的传统笔墨诠释”等主题进行分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在圆桌论坛环节上,现场嘉宾围绕多个主题展开讨论,通过探讨AI技术在巴蜀文化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艺术家马玉林出席本次论坛并进行主旨演讲,据了解,马玉林曾大学参加数学建模比赛论文运用(MATLAB软件数学编程)获得全校第一。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对AI技术与艺术创作融合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技术背景为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据悉,本次“AI旋涡”数字艺术展通过AI技术生成线上线下的42组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论坛主题的理解。
本次展览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探索,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美学理念巧妙融合。亮点在于AI技术的创新应用,作品不仅复现了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等大师的笔墨神韵,更通过算法创造出与这些大师风格相呼应的新作。
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AI如何解读和再创作经典画作,以及如何与动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互动,创造出全新的感官体验。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成功地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是对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探索。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首届“东亚银行杯NEXT下一代金融素养大赛”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