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C2999次列车从开封站驶向郑州东站,标志着郑开城际铁路全线贯通。
这条串联起郑州与开封主城区的“黄金动脉”,不仅将两地通勤时间压缩至25分钟,更以交通升级为支点,撬动郑开同城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轨道上的都市圈”的生动实践。
从“双城记”到“同城梦”,交通破壁重塑空间格局。自2014年一期工程(郑州东站至宋城路站)开通以来,这条线路已累计运送旅客超1270万人次,成为中原地区最繁忙的城际通勤线之一。然而,宋城路站与开封主城区的“最后一公里”始终制约着同城效应。此次延长线贯通后,开封站直接接入城际网络,使两地核心区实现"门到门"直达,真正打破物理边界对要素流动的桎梏。配合扫码即走的电子票务系统和双语播报服务,形成高效便捷的通勤圈,高铁公交化模式,让跨城工作、生活成为常态。
交通网络的升级,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郑开城际铁路沿线已形成汽车、文旅、科创三大产业带:聚集比亚迪、奇瑞等10余家车企,产能占全省90%;串联方特、清明上河园等文旅项目,2024年开封文旅收入突破779亿元;更通过郑州东站枢纽与米字形高铁网互联,加速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这种“轨道+产业”模式,让“半小时经济圈”从概念走向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城际铁路的“同城效应”已超越简单通勤功能,当城际列车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展馆、空铁联运的重要纽带,一条交通线便升级为产城融合的创新走廊。
郑开同城化的实践,正在为城市群治理提供范本。两地已实现社保同标、高速免费通行、旅游年票互通,这种制度层面的突破比物理连接更具深意。铁路部门推出的"预约接送站"适老化服务,郑州航空港站跨线列车的开通,均体现出公共服务从属地管理向区域协同的转变。郑开同城化已从要素虹吸转向功能互补,郑州发挥枢纽经济优势,开封深耕文旅与历史IP,二者通过城际网络形成错位协同。这种“双子星”模式,避免了“摊大饼”式城市扩张,为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郑开同城化的实践印证了交通先行战略的前瞻性。数据显示,郑开两地GDP占全省比重从2005年的19.5%跃升至27.3%,这背后正是交通赋能下资源整合的乘数效应。当“轨道上的都市圈”遇见“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一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杨泽琛)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以匠心修剪自然之美,植树节与张小泉一起剪出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