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约300个产业带,超600万家制造企业,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5%,且在持续增长。庞大的产能是竞争优势也是甜蜜的负担,造就了出海的强刚需。
出海是时代洪流。我们看到,全托管模式空前搅动了产业带出海热情,但其极致卷价格的模式,也挤压了制造业利润,使工厂的生存状况更加困难。我们也看到,深耕五金行业三十多年的脉链,创新打造的“产业数智跨境服务平台”,通过集群品牌+区域服务中心+产业互联网组合,已成功带领500+工厂创造了30亿GMV,在非洲、中亚等“一带一路”市场建立品牌高地。
在《电动工具产业带出海创新:集群品牌模式解读》一文中,亿邦智库调研了当前产业带出海的“集群品牌”新模式。本篇将进一步展开探讨产业数智跨境服务平台。
用产业平台在线化三十年外贸经验,破题工业品出海
2024年,以集群品牌的方式,脉链带领产业带超500家工厂成功出海,实现GMV约30亿元,同比增长超15%。其中,非洲市场为第一大市场,独联体(俄罗斯、中亚五国)市场增速最快。
从最初的电钻、电锤、角磨机等电动工具品类,脉链已扩展到手工具、园林工具、焊接工具等五金工具行业,旗下有CROWN(皇冠)、DWT(迪威拓)、TOSAN(托盛)、MYTOL(脉拓)四个集群品牌,分别定位专业级、半专业级、工业级和消费级市场。
脉链旗下品牌CROWN(皇冠)在俄罗斯参展
集群品牌解决的是两头信任问题。面向2B市场的工业品出海,要紧第一步是建立客户信任。通常需要先说服客户小批量试用,建立信心后,采购量从几台逐渐增加到几十台、几百台。通过实际试用和口碑传播,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一个漫长培养信任关系的过程。
共享已在区域市场有一定市占率和客户信任度的品牌,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工厂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信任问题,可以帮工厂快速进入全球市场,获得订单和溢价。另一方面,海外B端买家则可以获得集群品牌统一的品质管控、服务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快速拓展供应链资源。
脉链作为集群品牌的管理者,承担着国内、国外买卖方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服务落地。通常这个复杂高频的工作是靠采销团队来完成,包括帮助海外买家寻源、下单、走合同、履约交付等,帮助工厂研发产品、审核资质、推广产品等等。人工的服务半径小、效率低、成本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脉链构建了一个五金工具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用数智化、互联网工具链接上下游合作伙伴,将几十年的服务经验在线化、流程化、可视化,大幅提高了资源对接效率,扩大了品牌、品类、销售链接和服务范围。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第十八届“关爱女性·清奥馒化修复公益行”全国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