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大别山南麓的牛车河畔,一座青砖黛瓦的“知音便民”观光驿站正悄然改写乡村发展叙事。团风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133”基层部所提质工程为支点,通过农网终端建设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出国有企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团风路径”。

(图为知音便民肖石坳观光驿站)
从“山货小卖铺”到“文旅综合体”
团风县总路咀镇肖石坳村的倪老板从未想过,自家经营的杂货店能变身“省级农网示范终端”。自团风县局启动“知音便民”建设工程,对全县农网终端实施“一店一策”改造。
倪老板家的杂货店乘着改造的东风进行了硬件升级和功能拓展,融合了牛车河水库生态元素,打造“农旅融合区+农特产品展销区+便民服务区”三维空间,引入收发快递、便捷充电、医药箱、旅游指南等便民服务,部署“知音通”系统,实现所有品类数字化管理,引导零售客户转向数字化经营观念,在改造后倪老板的“山货小卖铺”月均服务村民游客超1200人次,非烟商品销售额占比从15%跃升至45%。
从“农网小驿站”到“乡村振兴生态圈”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肖石坳观光驿站正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该驿站创新“终端 + 文旅”运营模式,集中展销手工油面、生态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线上 + 线下”双渠道流通体系,直接带动156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 12%以上。
与此同时,驿站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路径,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构建“红星志愿墙”治理平台,凝聚起零售户、村民、党员等多方力量,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洁面乡村”环境整治、滞销农产品帮扶、孤寡老人照护等公益活动43场次,服务覆盖周边5个行政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这座“农网小驿站”,正通过产业融合与治理创新的“双轮驱动”,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发展的蝶变,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从“红星志愿墙”到“基层治理共同体”

(图为红色驿站)
这座“农网小驿站”通过党建引领与志愿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从单点服务到全域治理的跃升。“红星志愿墙”作为基层治理的微载体,不仅整合了党员先锋、零售户代表、村民骨干等多元力量,更创新建立“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服务评价”闭环机制。红星志愿服务队针对农村留守群体、产业发展痛点等开展精准帮扶,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7件,培育“稻虾共作”“油面工坊”等特色产业项目3个。如今,驿站已成为联结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枢纽”,推动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在牛车河潺潺流水声中,肖石坳观光驿站如明珠镶嵌,墙上“知音同行·携手共进”的标语映照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更多这样的“小驿站”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彭爽)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闪耀CBA全明星周末 广发银行助力青少年体育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