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漳汕高铁漳江湾跨海特大桥海上首个桩基开钻,标志着漳汕高铁海上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一列列桩基破浪入海,一座座桥墩凌空而起。漳汕高铁漳江湾跨海特大桥首个海上桩基开钻,标志着这条串联闽粤的“海上高铁”全面启动建设。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的关键段落,漳汕高铁以175公里的钢铁长龙,缝合东南沿海经济带断裂带,更以“中国速度”与“生态智慧”的融合,绘就新时代山海协作的壮丽画卷。
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突破,跨海天堑化为通途。漳汕高铁最硬核的底色,在于其“智造”基因的深度嵌入。面对漳江湾、诏安湾、东山三座跨海特大桥的复杂地质与生态敏感区,建设者以智能化手段破解难题:信息化管控系统实时监测环境影响,悬臂智慧造桥机实现高精度模块化施工,旋挖钻与冲击钻工艺在红树林旁“绣花式”推进,将施工震动与噪音降至最低。尤其漳江湾跨海特大桥主墩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设计,既确保结构稳定性,又减少对G228公路桥和红树林保护区的空间挤压。施工人员托举的不仅是钢铁轨道,更是中国基建从“规模扩张”向“技术引领”的跃升。
交通动脉激活经济版图,山海协作再添动能。漳汕高铁最鲜明的价值,在于其重构区域经济地理的势能。线路衔接福厦高铁与汕汕高铁,贯通后福州至广州将形成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走廊,厦门至广州通行时间压缩至2.5小时,粤闽两省“2小时生活圈”呼之欲出。这条动脉不仅缩短时空距离,更打通产业协同的“任督二脉”——东山县、诏安南等新建站点将激活滨海旅游资源,潮汕与闽南的食品加工、电子制造产业链借势融合,而韩江特大桥等控制性工程的建设,更推动建材、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升级。当“过路经济”转向“落地经济”,漳汕高铁正成为沿海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纽带”。
生态守护与发展同行,绿色基因嵌入钢铁脉络。漳汕高铁最动人的细节,在于其与自然共生的建设哲学。在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旁,施工方通过桩基施工时序优化、泥浆循环利用等技术,将对候鸟栖息地的干扰降至最低;东山跨海特大桥采用低噪音设备,避免惊扰海洋生物;全线推行BIM技术模拟施工,提前规避生态风险。这种“微创式”施工理念,打破了“大开发必伴大破坏”的旧逻辑。当智慧造桥机在碧海蓝天间舒展铁臂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向海而兴,驭见未来。”从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到今日漳汕高铁的钢轨,东南沿海始终是中国开放的前沿。这条跨海高铁彰显的,不仅是基建狂魔的硬实力,更是科技与生态共舞的软智慧,当高铁通道全线贯通时,呼啸的列车将载着“湾区经济”的梦想,驶向山海相连、人文相融的未来。这趟列车,丈量的是距离,凝聚的却是民心与国家远见。(黄儒)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一文解析鱼你在一起加盟模式,探索中餐出海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