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质量管理教父爱德华兹·戴明曾这样说过:“我们期盼更多英才来成就一番事业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创设系统,使得普通人也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业绩。”在世界质量管理大师的眼里,做质量管理是一条漫漫长路,所有的本事,都是靠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而孟利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眼中的“普通人”。但他通过积累,成就了一股托起全球半导体质量管理产业的力量。
成功积累
孟利能够成就自己今天在半导体质量管理领域专家的地位,得益于他在行业内20多年来的点滴积累。
大学毕业后,孟利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半导体行业工作,他曾经先后负责过全球超过三十几家知名企业在中国地区的客户质量投诉和咨询业务。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了解了全球相关企业在质量层面的特点,以及在质量管理层面的技术应用。而这一干,就是10年。
10年时间下来,孟利积累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知识和经验,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就像管理大师爱德华兹·戴明所说的那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成就了孟利在行业内不凡的地位。
此后,孟利加盟了一家文创太阳能公司,负责产品的开发和管理。这一段时间,他带领团队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建立了新的上海E.O研究中心,并主要专注于新技术和产品平台的开发。除此之外,他还成为了公司与复旦大学协调的关键人物,并成功完成卫星逆变器项目设计验证测试的关键人物。而最令孟利印象深刻的是,在他的努力下,他主导的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资金支持。
经过两年在管理层的磨砺,孟利再次回到了半导体质量管理领域,这也让他对半导体质量管理有了新的领悟。他开始跟踪新技术在大批量生产中的引入,他的关注点涵盖晶圆代工厂、晶圆后端加工、声波滤波器、模块组装和电气测试等领域。除此之外,他还在大批量生产期间,能够通过领导跨职能技术团队迅速解决客户问题,确定遏制产品及工艺的失效措施,以及根本原因和确定纠正措施。他还主动与客户进行互动,充分理解客户投诉,并定期提供状态更新。
孟利在这个岗位一干又是十几年。前后二十多年在这个领域工作,如今的孟利已经是一位行业内的杰出专家。在全球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孟利的技术和经验都是行业内无可匹敌的存在。
把事情做对
世界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普·克劳士比曾说过: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是零缺陷。这个标准在孟利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但他也信奉另一条原则,就是:把事情做对。
在半导体质量管理领域浸淫20余载,孟利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认知。他认为,半导体的质量管理手段在本质上和其他的高科技行业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但是在应用在不同行业中却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性。比如:在汽车行业,半导体质量管理更强调安全性和可靠性。因为汽车电子系统(如自动驾驶、刹车控制等)必须达到高安全标准才可以。因此,半导体元件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驾乘人员的安全,一旦有故障出现就很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另外,由于汽车的驾驶环境和温湿度不同,所以汽车半导体的质量必须过关,不但要具备抗温度,还有具备抗震动和湿度等极端条件的能力。所以,汽车半导体的质量管理流程需要确保元件在长时间内保持性能。
而于此相反的是:消费电子行业会更注重低故障率,可测试和可加工性。所以孟利通常会在保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提升消费类电子行业半导体使用的可靠性。
菲利普·克劳士比的零缺陷过程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八个字:识别输出,控制输入。它要求先将过程的输出识别出来,再确定过程的客户对这些输出物和过程的要求,以此为基础,对其他五个要素(输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作业程序、软硬件设施)进行精确管理,确保其能满足输出的要求。这一点,与孟利对半导体质量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半导体质量管理人员,孟利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自己认知之外或者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自己也会利用这些机会进行深入的二次理解和掌握。
所以,为了保证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把该做的事情最对,孟利也会时时关注国际新闻和趋势,定期阅读科技新闻和行业报告,了解最新的技术趋势。同时,他还会参与行业会议和研讨会:通过参加相关的会议、讲座和网络研讨会,来扩展视野及结识行业内的专家和同行。除此之外,孟利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状态,用以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多年来,孟利一直坚持做对的事情。他曾经带领团队利用1年时间将公司在某知名企业供应商的质量评分从D提升到A。
这是一家国际上相当有影响力的公司,如果想成为其供应商,一是在技术上必须过关,二是必须提升其产品的质量评分。而在当时,想提升质量评分,孟利只能面临一个选择:必须把产品送到第三方实验室去做失效分析。尽管这在行业内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孟利却不认为这是一个妥当的行为。因为他非常清楚,客户越大,对自身信息的保密程度要求越高,任何会泄露企业信息的事情,其风险都无法估量。为了能够让客户放心,孟利果断做了一份分析报告,要求公司增加一些必须的实验设备。
孟利也明白,如果一家供应商所获得的利润没那么大的时候,增加设备是非常有风险的。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客户更大的订单,就意味着公司需要承担一笔价格不菲的损失。于是,孟利做了一份报告,详细分析了客户的潜在市场机会,并把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大背景做了详细的解析,以此来说服企业高层勇敢迈出第一步。很幸运的是,孟利的阐述很好地打消了高层的顾虑。
在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后,孟利还带领团队解决了客户第一代产品SIP加工的可焊性问题。这是一个大型模块,里面涉及到很多小型模块用来解决一些复杂的应用问题。但孟利在这里遇到了瓶颈。于是他调动了公司内所有资源,甚至邀请了国内同行业的专家去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还到客户的生产线一起做问题分析。
经过孟利及其团队的努力,最终发现是产品的可焊性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孟利解释说当时公司所开发的芯片比较复杂,上面有很多焊球,任何一个边缘的焊脚焊接不完美,都会导致整个产品的缺陷产生。当年国内能做到完美封装这款产品的技术还达不到要求,所以一些问题的出现,孟利也是第一次遇到。孟利说当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产品会出现哪些问题估计不足。因此,他只能通过一遍遍的实验去分析,同时还要进行多重数据的采集,然后带领客户团队调整整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最终帮助客户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也正是因为孟利坚持带领团队做对的事情的原则,才使得公司仅用1年就在质量评分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纠正质量缺陷
世界质量大师约瑟夫·朱兰在其著作《朱兰管理手册》中提出,通过管理可以控制80%质量缺陷的发生,因而质量管理的职责之一就是纠正缺陷。对这一点,孟利深度赞同。他说真正的质量管理专家,一定是在组织的所有层次,创建并保持共同的价值观和公平道德的行为模式,以及培育诚信和正直的文化。
2023年,孟利接到了一笔全球头部企业的订单,需要为对方提供WIFI所用的芯片产品。然后其中一个引线框架产品,在生产时有一些氯气污染,导致在生产工艺中会有很高的热量。经过长时间的电离电冲击和高湿环境,会导致内部出现一些分层现象,通俗点说就是会产生电离污染。然后在做可靠性测试时,就会产生部分失效现象。甚至因为这一质量缺陷,导致一大批产品的WIFI板卡需要报废处理,整体损失超过500万美元。
得知这种情况后,孟利带领团队做了很多的技术分析,最后他把焦点集中在供应链环节,这才发现了问题所在。这是一家国内的引线框架公司,产品经过封测后被送到马来西亚组装,然后再次运回国内某个代工厂加工。
代工厂在做可靠性测试的时候发现这款芯片出现了问题。孟利说本来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出现这个问题的,然后可靠性风险的测试也只是在芯片上做过一些测试。加上客户的整机测试环境不一样,刚开始就没意识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最终,问题出现了。
发现问题后,孟利带领团队通过层层排查,最终定位到引线框架上面。孟利就亲自带人参观了整个引线框架的生产流程。他发现这家企业的生产线在做清洁的时候,其中一个清洁的开口池子,没有进行定期更换。而产品所出现的问题,就在这里。
从此之后,孟利开始频繁地去拜访这家企业。一是通过会议去敦促对方,二是通过邮件去告知对方,三是入驻工厂。有时甚至整个团队全部入驻,最长时长达几个月的时间。
孟利说无论如何,在一个新项目开始的时候,都要确保新项目能够在初期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这样才能保证纠正质量缺陷,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小结
历经20余年的积累,如今的孟利已经得到了业内认可。未来,孟利将带领团队密切关注新兴的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以增强自己在行业内进行二次开发和产品应用的能力。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在复苏脉动中解码高质量发展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