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清朝梅花社闺阁女子与同好的青梅之约,一起喝好酒梅见青梅酒

2025-05-20 来源:永州新闻网

  清乾隆年间,苏州沧浪亭畔的沈氏绣楼里,五位未出阁的少女正围坐在青瓷梅瓶旁。案头摆着绣了一半的梅帕,丝线上还沾着青梅汁液染就的淡青色。她们正是“梅花社”的成员——一个以酿梅酒、绣梅帕为纽带,秘密传递独立精神的女子结社。

  据《清稗类钞》记载,梅花社的“青梅之约”始于“春分酿梅”:少女们从自家梅园采摘青梅,共酿一坛“结社酒”,并将写有诗文的梅帕系于坛口。待冬至启封时,谁的诗帕绣工最精、酒液最醇,谁便是当年的“社魁”。这些浸透梅香的丝帕,既是才艺较量的信物,更是闺阁女子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枷锁的无声宣言。

  青梅酒能成为女子结社的象征,与其独特的文化隐喻息息相关。古人认为青梅“性洁不争春”,其酸能涤浊、其果能入酒,恰似闺秀们“外柔内韧”的品格。而酿酒所需的耐心守候——从青梅浸渍到酒液澄澈,正如她们在礼教束缚中默默积蓄力量。清末才女沈善宝在《名媛诗话》中写道:“梅花社中酒,酸亦是清狂。”

  在梅花社的隐秘活动中,最意味深长的是“帕上题梅”的环节。女子们以青梅汁为染料,在素帕上勾勒梅枝,并在根系处绣上诗句。这些诗帕往往藏着双关隐喻:有的以“青梅未熟”叹婚约桎梏,如常州才女恽珠的“酸心何必待秋霜”;有的借“梅酒陈香”抒志向,如杭州闺秀吴藻所绣“愿化梅魂入酒坛,醉眼看尽人间路”;更有大胆者如江宁王采薇,直接绣上“宁酸不甜”四字,暗喻宁守清苦不失风骨。

  这种以物言志的智慧,构建起清代知识女性独特的表达体系。据苏州博物馆藏《梅花社约》残卷所示,社规第三条明确要求:“酿梅酒必自采青梅,绣梅帕必自调青黛。”强调亲手劳作的价值,实则是对“闺阁之物皆出自仆妇”传统规训的反叛。

  而支撑这份文化反抗的,是梅花社成员对青梅酒酿造的精研。《养小录》记载,她们改良古法,独创“三浸三晒”工艺:先将青梅用井水浸去涩味,再以阳光晒出果香,最后用黄酒基浸泡三年。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在光绪年间达到巅峰——嘉兴梅花社酿造的“冷香梅酒”曾在巴黎世博会上获奖,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女性手作之一。

  今日的梅见青梅酒,正以另一种形式重现“梅花社”的“青梅之约”。梅见是中国青梅酒第一品牌,诞生于2019年6月,但早在2014年,研发团队便深入中国七大省份、200多个乡镇的核心青梅产区,品鉴140余个青梅品种,历经1700多次风味实验,最终甄选出10大适合酿造的优质青梅品种,为产品的独特风味奠定基础。

  梅见青梅酒成立了专业的梅酒青梅酒研发团队,以原果原酿工艺酿制梅酒,把控从原料到酿造的各个环节。采摘后的青梅运输至梅见青梅酒的酿酒基地江记酒庄后,还要历经6次人工筛选。带斑点、破损或成熟度低于90%的梅果在此过程中被剔除,只有最优质的青梅才能留存下来,用于原果浸泡。

  全世界的佐餐酒几乎90%以上都是低度酒,因为在餐饮环境里,烈酒会影响对食物的感知。中国菜系丰富,川菜注重麻辣鲜香,广东菜关注食材本味,华东地区菜系口感偏甜,但在这三种菜系上,梅见青梅酒都有极高的适饮性。吃辣的时候可以在梅见青梅酒里加冰,它不像啤酒那样胀肚子,但也可以缓解麻辣的感受;而在强调食材、口味清淡的地方,低度酒也不会遮掩食材的原味。中国是青梅酒的发源地,梅见青梅酒也正成为中国餐桌上除白酒、啤酒之外的第三选择。

  暮春时节的苏州博物馆,一方绣着“宁酸不甜”的梅帕在展柜中泛着微光。玻璃倒影里,参观者手中的梅见青梅酒瓶泛起相似的光泽。

  或许正如沈善宝在《鸿雪楼诗集》中所悟:“梅心本酸,酿之则醇。”当现代女性举杯轻酌时,她们品味的不仅是穿越时空的酸甘韵味,更是在疾驰的时代里,对“慢酿人生”这份东方智慧的致敬。而那些深埋地下的梅花社酒坛,终将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为新的“青梅之约”揭开序章。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张剑英语大阅读2.0产品发布会在成都隆重举行
下一篇:LI-NING1990东莞观澜湖GOLF球场店开业,品牌专业运动赛道布局再进阶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