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钢轨为笔,书写端午新韵

2025-06-05 来源:永州新闻网

当复兴号列车以 350 公里的时速掠过江南水乡,车窗上倒映的不仅是粽叶翻飞的端午民俗,更是中国铁路在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中写下的生动注脚。6 月 2 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 1790 万人次的数字背后,是铁路系统以交通基础设施为载体,构建起的流动文化空间,让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交通网络中焕发新生机。

面对端午假期探亲流、旅游流、周末流 "三流叠加" 的复杂局面,铁路部门以大数据为 "指挥棒",精准实施 "削峰填谷" 策略。更值得一提的是铁路枢纽正打破单纯交通节点的属性,蜕变为激活文化基因的精神坐标,铁路服务正从 "走得了" 向 "走得好" 升级:上海站的端午集市飘着粽香,阜阳西站的非遗手工区让孩子捏出龙舟雏形,镇江站的亲子主题车厢里欢声笑语不断。这些细节创新,让冰冷的钢铁轨道流淌出温暖的人文关怀, 让端午不再只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命体验。

铁路对文旅发展的赋能,在端午假期展现得尤为显著。建水古城小火车的成功案例,生动诠释了铁路如何从单纯的运输工具转变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这条百年米轨串联起双龙桥、乡会桥、团山民居等文化明珠,沿线村民通过开办民宿、售卖手工艺品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 "铁路 + 文旅" 模式,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长三角地区,杭温、宣绩、沪苏湖等高铁新线的开通,让 "坐着高铁游江南" 成为现实。黄山北至宁波的直达列车,实现了 "人在画中游" 的沉浸式体验。铁路部门还开行武昌至漠河、黄石至新疆等旅游专列,将分散的旅游资源串联成线,形成 "快进慢游" 的新格局。这种交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更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铁路在端午运输中展现的,不仅是运力保障的硬实力,更是绿色发展的软实力。铁路部门正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运维体制转型。光伏系统在客站的应用、新能源机车的推广、智能调度系统的升级,让铁路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绿色基因。当旅客乘坐着电力动车组穿行在绿水青山之间,当铁路专用线成为大宗货物运输的 "绿色通道",铁路的绿色实践正在重塑人们对现代交通的认知。

从 "绿皮车" 到 "复兴号",铁路始终是流动中国的最佳注脚。这个端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运力保障的硬核实力,更是文化传承的创新与探索。当传统节日搭乘现代交通的快车,当文化传承融入社会流动的脉搏,中华文明便能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钢轨为笔,文化为墨,铁路正以独特的方式,在时代的卷轴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丽诗篇。(张华鹏)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汉吉福门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技艺,百年传承
下一篇:伊利巧乐兹携手京东:挖掘巧克力脆皮里的生意新机会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