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江苏亭湖以“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奏响了一曲科产融合的澎湃乐章。在这片黄海之滨的热土上,全球首套燃煤锅炉全烟气碳捕集系统、滩涂菌草技术等硬核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融互促,正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动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筑强平台:打造科产融合“核引擎”
亭湖深谙高能级平台是科产融合的基石。聚焦环保、新能源、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以盐城环保科技城为主要载体,亭湖“筑巢引凤”,携手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机构,建成16家实体化研发平台,其中包括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平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盐城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清华大学首个校外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斩获环保领域近20年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瓶颈的“创新反应堆”。通过“平台+企业+项目”联动机制,清华中心孵化的中创清源公司将工业烟气协同治理技术推向鄂尔多斯能源企业,中科院技术孵化的科控公司打破国外高盐废水MVR蒸发器垄断,订单突破亿元。高能级平台正持续释放技术溢出效应,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企业领航:锻造创新“生力军”
科技型企业是亭湖创新生态中最活跃的因子。亭湖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全链条培育体系,建成超50万平米孵化载体,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标杆孵化器7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43家,培育出省级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1家、瞪羚企业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创新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全省首创“首席技术官+成果转化员”体系,带领链主企业“西进”拓市场。中创清源转型“绩效托管服务”,安达“光伏治沙系统”落地新疆,年发电2.5亿千瓦时,碳汇资产年收益超1200万元。企业正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力军。
成果转化:打通创新“高速路”
亭湖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为枢纽,化身“创新红娘”,推动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百亿元,征集高校成果325个,助力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通过“突破国家级、壮大省级、提升市级”策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建成省首台(套)重大装备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8家、市级86家。实验室的“金种子”在产业沃土上加速开花结果,形成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生态赋能:厚植创新“沃土”
人才与资本是亭湖创新生态的双翼。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等政策,亭湖集聚24名中外院士、6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400多名行业翘楚,清华大学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表彰。布局20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家进高校担任产业导师,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耦合。金融支持方面,设立5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四大专项基金精准滴灌企业成长。建成超4000套人才公寓,今年发放绿卡540张、补贴4230万元,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更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建成华东首例工业零碳园区,创新“海绵城市+绿电直供+智慧监测”模式,年减碳1.2万吨,并深化碳认证、碳金融服务,形成“生态修复、碳汇增值、企业增收”闭环链条。
布局未来:抢占新赛道制高点
亭湖在巩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的同时,紧抓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机遇,全面布局机器人未来产业,探索“机器人+新能源”深度融合。今年1-5月,四大主导产业开票销售171亿元,增长68.3%,占全区工业比重73.4%。目前园区已吸引16家机器人企业入驻,内核式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从环保科技城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到机器人产业园生产线高速运转;从国家奖技术产业化落地,到领军人才扎根创业……亭湖以全链条创新路径,在高质量发展蓝图上描绘出崭新篇章。
步履不“亭”,未来可期。亭湖正以“科创平台集聚—企业梯队培育—成果高效转化—人才生态优化”的全链条模式,走出一条科产互融的特色之路。在黄海之滨,一幅以新质生产力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加速铺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书写着生动的亭湖答卷。(文:李林茁)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eπ008:20万预算内大六座家用SUV的标杆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