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同舟共济,推动乡村振兴——读忽培元《同舟》

2025-06-23 来源:永州新闻网

  《同舟》是忽培元先生赠予故乡的礼物,是游子念及故乡时写下的长信,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变化的缩影。《同舟》讲述的不仅是写在书页间的故事,更是写在祖国广阔大地上的沧桑巨变。

  这部书在正式创作前经过了约十年的酝酿。十年间,作者不断回到家乡真实的情境中,回归家乡的声音、味道、文化,跟踪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现实,为故事人物的形象塑造注入生命,雕刻出了真正的村落和村民形象,是映照社会现实珍贵的镜子。“从生活到艺术”,《同舟》正说明了文学艺术应该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同舟》的故事是振奋人心的,是催人奋进的,是能够让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认识中国乡村巨大变化的。在新的历史拐点上,旧有的、陈腐的文化习俗逐渐在阳光下消散,而新的、充满活力的观念和思想正沐浴着新风发出新芽。

  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秋阳温暖,望见夹道欢迎的父老,全国优秀党支部书记、党的二十大代表赵志强会回想起,他和忽沛东、忽沛太构想家乡未来的那个和煦的春天。

  作为社会学博士的赵志强本是为“追踪田园调查”返乡的。然而,当赵志强对村里的现实状况了解地越深入,越觉得自己不能无所作为。在他的《同舟日记》中这样写道:“面对一条搁浅的渡船,咱不能袖手旁观呀……”

  赵志强和同样怀揣梦想的忽沛东、忽沛太对改变村子现状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立志为村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村主任选举之后,赵志强成为了新的村主任,村委会也进行了改组,赵志强、忽沛东、忽沛太和其他的年轻人成为了村委会新的生命力。村里的五年综合发展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就是把滩里不适宜种庄稼的盐碱滩地变成冬枣产业基地。忽沛东将开发滩地的构想绘制成了示意图,三人按图索骥,做着深入的实地考察论证和修改完善。他们就像是在共同研究完成一篇科学论文,而这篇前所未有的大文章,实际上就是要书写在渭北大地上。

  为了能够将冬枣产业基地建立起来,赵志强和忽沛东四年间三次带领骨干枣农到山西、河北和陕北等地的红枣产地考察学习,在同舟本地原有品种“梨枣”的基础上定位了“冬枣”这一新品种。四年后,同舟村万亩冬枣产业园终于建成挂果。

  产业园建成了,冬枣的销售就成了问题。对此,村里积极筹资规划建设了极具现代特色的冬枣展销中心,计算机、大屏幕、监控摄像头等一应俱全,让冬枣销售乘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快车。

  很快,在冬枣产业园的带动下,同舟村黄河滩成为了网红打卡地,被赞誉为“产业化样板”、全国“冬枣之乡”。冬枣产业园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也展开了同舟村的乡村旅游业。旅游旺季,村里在冬枣园中间搭建了观光瞭望平台,从平台上望去,唐塔、宋庙、明代箭楼、清朝义仓,以及华山和黄、洛、渭三河交汇的壮丽景象尽收眼底。同舟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样板”。同舟村的乡村旅游成为了新的时尚,增多的游客带动了村里的餐饮、民宿,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使村民们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群众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除了冬枣产业园,同舟村还积极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粮食生产。同时推进商品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同舟村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以冬枣为支柱、生态旅游为龙头的黄河滩涂盐碱地的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体系。

  同舟村村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舟村的新面貌正是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动体现,实现了“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初心理想。

  二、用文化传承提精神

  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经济水平,更要改变人心。从同舟村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文化传承,是振民育德的农村新风貌。

  同舟村,为村里创办老年幸福院、村民图书阅览室、恢复同舟村小学更是赵志强心中梦想着的“三板斧”。赵志强很清楚,把人心打扫干净、振奋起来,使大伙齐心协力地让一条搁浅的老船重新扬帆起航,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一个村落就是一条航船,村民唯有同舟共济,才能找到平坦的阳关大道。创办老年幸福院,解决的事孤寡老人吃饭和养老的问题;开办图书阅览室、恢复村小学,正是着眼于对村民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科技素质的陶冶和提升。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在此刻有了新的发展。

  “疯爷”忽仰正在机缘巧合下恢复了正常,平日里只能在村民救济下生活的忽仰正得以在老年幸福院安度余生。忽仰正所代表的是乡村贫困时期无法被充分关怀、甚至被歧视欺负的老人们,而同舟村的振兴发展为忽仰正恢复正常后的新生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关怀。就像忽仰正恢复正常的那天,村民们无比高兴地为老人庆贺,这是一个人的大事,也是全村人的大事。一个时代远去了,它留下的影子也终于散去了。一个人的命运,跨越了两个时期,终于挣扎着活出了新的风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同村的赵杰魁因为生意失败变得疯疯癫癫。虽然赵杰魁此前阻碍过村里振兴发展的计划,但是同舟村本是一家人,孤身一人回到村里的赵杰魁仍然获得了村民们的照顾。药物使赵杰魁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老年幸福院的接纳则填补了他心灵的空缺。

  此外,同舟村还重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出版了同舟村先祖段文海的《渔翁日记》、保护村里的老牌楼等。在发掘红色文化方面,同舟村维修了“中共华同工委暨华邑暴动指挥部旧址”,建设“红色村史馆”,作为党员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赵志强说:“我们的美好乡村,一直扮演着国家主体命运的象征性社会角色。”乡村的美好,是整个国家风貌的映照。同舟村所体现的,正是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设道路。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同舟村具备了经济硬实力,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老人和小孩的大力关怀则使同舟村有了深入人心的人文软实力。乡村振兴,是经济生活的振兴,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以党群同心谋发展

  在和县委书记常青峰总结同舟村发展经验时,赵志强讲道:“我们也许有经验,但更多是教训和启发。我认为实质就是一句话,村干部要和村民心连心。”

  村主任赵志强心中为同舟村绘制了全新的发展路线,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村民们展现了改革的决心。虽然年轻,但真正为村民着想、为村民办实事的赵志强赢得了村民群众的广泛信任。于是,在村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推动下,赵志强和村民们同心同德,开创了同舟村发展的新局面。

  村子修建硬化路面的时候,集资的问题让老支书忽步康迟疑了。但是老人忽子壬准确地指出:“只要是党支部真心办正事,我保险村里人愿意。”事实如忽子壬所言,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村民们思想高度一致、积极响应。党支部和党员们在这样的齐心协力中感受到了群众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人们也感受到了村集体的力量和干部群众一同劳动的快乐。

  另一方面,村委会的基层工作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心怀理想的县委书记常青峰在发展问题上与赵志强等村干部想法一致,进而同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华邑县的全域发展规划,为全县的发展定调子、指方向。对赵志强提出的同舟村改革发展的构想给予了有力支持,保护、推进了河滩地的开发。正是在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同舟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同舟村的故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反映。从同舟村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历史重任。

  具体而言,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同时要重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坚定不移地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将科学规律的普遍性和乡村的差异性结合起来,找到乡村振兴的特色模式。

  必须将文化传承和经济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乡村振兴是对文明的保存和发展,而不是以抛弃、毁坏历史文化记忆为代价的,乡村振兴要在精神力量、价值信仰上为村民群众提供支撑。

  同舟村的振兴历程贯穿了党的十八大和二十大,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变革的组成部分和生动记录,鼓舞了人心,增强了信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赵晨)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联通客户日 服务助学子”上海联通6月客户日活动燃爆校园
下一篇:湖北英山:弘扬法典强法治 学法用法促提升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