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河南内乡:肉牛养殖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6-23 来源:永州新闻网

  夏日时节,走进河南省内乡县大桥乡大周村肉牛养殖基地,上百头西门塔尔牛和南阳黄牛在标准化牛舍里悠闲进食,青贮饲料的清香混着机械运转的轰鸣,勾勒出一幅现代牧业的蓬勃图景。

  近年来,大周村紧紧围绕肉牛做文章,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牧业转型,让昔日的普通村落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畜牧明星村。

  政策搭台 荒滩变身牧业园

  大周村曾因产业单一面临发展瓶颈。2022年,依托内乡县畜牧强县的政策支持,大周村村支“两委”流转河滩荒滩地60亩,招引现代化肉牛养殖企业。政府不仅提供养殖补贴、技术培训,还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贴息贷款,推动建成标准化牛舍8栋、青贮池4个,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及智能化饲喂系统。如今的养殖基地存栏量达800头,曾经的荒滩地如今日均产值达2万元,实现了“荒滩披银装,肉牛变‘银行’”的产业奇迹。

  链式发展 小牧场激活大经济

  大周村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养殖环节,而是构建起“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村集体牵头成立饲草种植合作社,带动200余户村民种植青贮玉米500亩,每亩可增收1000元;养殖基地与郑州、武汉等地商超签订直供协议,牛肉产品通过冷链车24小时直达餐桌;村里还开发“牧场研学”项目,吸引周边游客参与喂牛、挤奶等体验活动,带动农家乐、民宿增加收入。2024年,该基地联合食品加工厂推出的“内乡雪花牛肉”预制菜,更让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0%,实现“一头牛”到“一桌菜”的价值跃升。

  群众共富 乡村振兴阔步行

  肉牛产业的红火发展让大周村村民端稳了“就业碗”、捧起了“致富碗”。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每年获得每亩800元租金,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32人,饲养员、防疫员等岗位月均工资3500元,技术骨干可达5000元。脱贫户张明理曾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在基地担任青贮饲料管理员,他说:“现在每月工资够家里开销,还能学养殖技术,比以前强太多了。”

  大周村肉牛产业还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秸秆回收、有机肥生产等配套产业,形成“养殖—粪肥—种植—饲草”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让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建标准化养殖小区,还要打造‘大周村牛肉’区域品牌,让更多乡亲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大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士勇望着满圈的肉牛,眼中充满憧憬。如今的大周村,肉牛产业如同一把金钥匙,正打开乡村振兴的崭新局面,让这片土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李元庆 余淼)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一面锦旗价值超500万元:这是什么样的“神操作”?
下一篇:围绕机遇拓展、运营简化、成本降低三大核心需求 亚马逊推出20余项创新举措 简化卖家全球拓展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