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满载着100个标箱日用商品的X9216次班列,从铁路义乌西站启程。其中,一批消费型锂电池货品同日用商品混装,搭乘班列驶向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这是长三角地区的中欧班列首次实现消费型锂电池产品在同一集装箱内混装运输。
每一次创新,都是国家开放发展的生动注脚。中欧班列实现消费型锂电池与普通货物混装运输这一突破,不仅破解了锂电池铁路运输的“专箱”限制,更以灵活的配载模式、高效的物流方案,为中小外贸企业开辟了一条更具竞争力的国际物流通道。从“单一品类”到“灵活混装”,中欧班列正以创新之笔,书写国际铁路运输规则的新篇章。
规则破冰,运输模式“松绑”。中欧班列的突破,在于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消费型锂电池因其化学特性,长期面临严格的运输限制,以往需单独装箱,增加了企业成本。此次混装运输的成功,得益于铁路、海关、物流企业联合制定的严格装箱规范,全程温控追踪系统的应用,以及精准的安全防控措施。这不仅提升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更让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为中欧班列的运输竞争力再添砝码。
产业联动,长三角制造“加速出海”。中欧班列的格局,在于让“中国制造”走得更远。长三角地区是全球消费型锂电池的重要生产基地,占全球产能的65%。此次混装班列的开通,预计每年可带动锂电池出口增长超20亿美元,并推动电动工具、智能家电等关联产业形成千亿级出口链条。铁路部门以“一企一策”精准服务,让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让“中国智造”更快融入全球供应链。
标准引领,国际物流“话语升级”。中欧班列的远见,在于让中国规则影响世界。此次混装运输的成功,是《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实践,标志着中国在国际铁路多式联运规则制定上迈出关键一步。未来,这一模式有望推广至更多特殊商品运输领域,为中欧班列在全球物流体系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欧班列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践行。从规则破冰到产业联动,从标准引领到开放共赢,这条“钢铁丝路”不仅承载货物,更传递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更多创新运输模式的探索,中欧班列必将在国际物流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中国机遇成为世界机遇,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国家,车轮滚滚,驶向的是共同繁荣的明天!(赖昱刚)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铁海联运织锦绣,开放中国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