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企业资讯 >> 浏览文章

湖北咸丰:“三变”故事:深山小店的“诚信带头人”

2025-08-01 来源:长江网

  在湖北省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村,卷烟零售户杨会武的小店门口总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不卖假烟、不坑乡亲”。

  作为当地卷烟诚信互助小组组长,这位皮肤黝黑的庄稼汉凭着一股“刚正劲儿”,在经营卷烟的8年里从未沾染过“三非烟”(非法生产、非法流通、非法渠道卷烟)。而他从“一时糊涂”到“带头守正”的转变,恰是基层商户守护诚信、共筑规范市场的生动缩影。

  从“疏忽”到“谨慎”:一假烟敲醒责任意识

  “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使得万年船。”如今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杨会武,曾因一次“大意”红了脸。

  去年秋收后,他参加邻镇亲戚的婚宴,带回的伴手礼小礼盒里有一包卷烟。恰逢咸丰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坪坝营专卖管理所所长李石权下乡检查,看到老杨手里的烟时,常年打假的李石权皱起了眉:“老杨,你这烟的烫封和铝箔纸不对劲。”

  仔细比对后,确认是假烟。一向以“靠谱”自居的杨会武顿时涨红了脸,自己不仅是零售户,更是带领20多户商户的诚信小组组长,竟然没认出假烟?

  “要是这烟不小心摆上柜台,砸的是全村人的信任!”那天晚上,老杨翻来覆去睡不着,连夜在小组微信群里反思:“连我都能看走眼,大家更得绷紧弦。”

  这次“教训”让老杨成了村里最“较真”的人:进货时逐包检查胶痕、钢印,收礼的烟坚决不放柜台,绝不从非法渠道进货卷烟。

  就连给顾客递烟时都要多一句嘴:“您放心,假一赔十。”他常说:“小店开在深山里,乡亲们认的不是招牌,是咱这人的良心。”

  从“自学”到“共学”:一场培训筑牢诚信防线

  “光自己谨慎不够,得让大伙儿都练就‘火眼金睛’。”老杨发现,不少组员和他一样,对真假烟鉴别“心里没底”。他主动找到李石权:“能不能给我们办场培训班?不光学鉴别,更要学规矩。”

  一场“我与客户共成长之真假烟鉴别”专题培训在所部活动室开起来。老杨挨家挨户收集常见品牌的真烟样品,李石权则带着近期查获的假烟赶来,编号、贴标一一对比。

  “黄鹤楼(软蓝)看封条线是否均匀对称,中华烟看原产地标志里的‘小弯钩’……”李石权拿着放大镜讲解,老杨在一旁认真记录,生怕漏过一个细节。

  “以前只知道假烟便宜,没想到差别这么大!”组员王大姐拿着真假“1916”对照,惊叹印刷精度的差距。

  “学的是技术,守的是规矩。”小组成员们纷纷感慨“大家都明白,守住诚信,生意才能做长久。”

  从“守店”到“守土”:一份责任延伸反诈防线

  “黑衣服男子买完东西又返回,说食品过期要索赔,已有人被骗500元!”今年春天,诚信小组的微信大群里弹出一条邻镇商户的预警信息。老杨看着视频里的诈骗手法,心里咯噔一下:“咱山区商户防范意识弱,得提前打预防针。”

  他立刻联系李石权,提议把“诚信课堂”升级为“安全课堂”。专卖所联合派出所民警来村里开课,老杨主动当起“宣传员”,把反诈手册挨家送,教大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还在店门口贴起“防骗顺口溜”:“遇事不慌多核实,转账之前问警察。”

  “开店不光是卖东西,更是守一方平安。”如今,杨会武的小店成了村里的“信息站”,谁家遇到可疑人员、什么诈骗手法新出现,他都会第一时间在群里提醒。诚信互助小组也从“守好自家店”变成了“共护一片天”,成了基层治理的一股鲜活力量。

  暮色中的杨洞村,小店的灯亮得格外暖。老杨整理着货架,把“诚信经营户”的牌匾擦得锃亮。他常说:“深山里的生意,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在。”

  从警惕假烟到防范诈骗,从独善其身到带动乡邻,这位普通零售户的“三变”,恰是千万基层商户用诚信守护市场、用责任温暖乡土的生动注脚—他们或许平凡,却在坚守中筑牢了社会信用的基石。(钱鑫)


0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一带一路”国际酒类大赛搭建中马酒业合作新平台
下一篇:然健环球“环保小卫士”活动走进广州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