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钱塘,商潮澎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数聚商圈,消费焕新”实践团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场关于“智慧如何落地生根”的社会实验:他们既用脚步丈量了商圈的物理尺度,也用数据解码了商业的温度与精度,更以青年视角为数字中国的微观实践写下注脚。
“数聚商圈,消费焕新”实践团合照
一、技术与需求的偏差:智慧商圈的“祛魅”之旅
武林商圈与湖滨商圈作为杭州商圈代表,实践团采访了多位商家和顾客,发现商圈的会员积分体系呈“孤岛状态”——各商户规则独立、积分难互通。商家盼“通”,消费者盼“便”。而面对当下正流行的AI等智能辅助消费设施,商家与顾客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商家认为,新推出的AI试穿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兴趣和购买率,而顾客则认为此类行为只是噱头。由此可见,商家和顾客对智慧商圈的认知鸿沟极大。
团队成员采访顾客
二、从“千人千面”到“千人共防”:智慧商圈的治理新维度
针对调研中暴露的老年群体“数字失语”问题,实践团专门为老年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从智能手机软件科普,到方言讲解“积分兑换防骗口诀”并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手机软件,再到趣味游戏的互动,让银发族面对数字技术不再不知所措,面对数字诈骗可以擦亮眼睛。
智慧助老科普讲座
数字消费大富翁游戏
盲盒里藏“锦囊”:反诈知识的破圈表达
智慧商圈,是让技术成为善的放大器,而不是恶的遮羞布。面对技术红利背后,借“数字马甲”潜行的诈骗分子,实践团将反诈宣传嵌入商圈智慧场景。以“识破数字消费诈骗,筑牢安全防线”为核心主题,创新构建了“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的多维实践模式,重点打造数字消费反诈盲盒挑战与场景盲盒体验两大特色板块,着力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数聚商圈,消费焕新”实践团合照
反诈盲盒挑战环节,实践团精心筛选“退款骗局”“中奖诱导”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线索推理等形式,引导参与者深入剖析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与话术套路。参与者完成挑战后,获取由专业团队编制的反诈知识手册与安全指引,切实将防范技巧转化为“随身武器”。
数字消费盲盒挑战活动
钱塘潮涌,商脉赓续。社会实践既要“顶天”——心怀国家之大,更要“立地”——脚踏万家灯火。智慧商圈并不是冷冰技术的堆叠,而是把党的初心使命写进市井烟火,以人的全面发展校准创新坐标。
从武林商圈熙攘人潮到银龄学堂温暖灯光,实践团把课堂搬上街头巷尾:实际“银龄版”智慧小游戏,让老年朋友一键触达数字便利;搭建“商户—消费者—监管”共治平台,把党建引领嵌入数据流转的每一根神经;把反诈锦囊、积分攻略化作“零距离”的民生服务,让红色血脉在数字消费场景中汩汩流淌。
红日西沉,霓虹初上。那抹穿梭不息的“青春之蓝”,正以专业与热忱接力红色火炬,在数字经济浪潮里点亮“平安中国”的商圈新篇,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智慧之光照亮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文案:浙江工商大学“数聚商圈,消费焕新”实践团
摄影:浙江工商大学“数聚商圈,消费焕新”实践团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京东成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将携机器人品牌军团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