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职业教育领域,王晓侃是一位具有近二十年一线教育经验的专家。他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显著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初遇黄炎培:职业教育理想的萌芽
2008年,他从郑州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一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面对学生对未来的迷茫,他开始思考职业教育的真正价值。一次偶然机会,他读到黄炎培的《黄炎培教育文选》,书中“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深深触动了他。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强调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服务民生发展,使他豁然开朗,决心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为职业追求的方向。
深耕理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深刻领悟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他系统研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相关著作,撰写了10多篇研究论文,如《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他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此外,他还多次参与省级以上职业教育研讨会,推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组织开展相关系列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立足实践:教育强国理念的生动践行
他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领悟融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推动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探索“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路径。在他的引领下,建设了省级教育教学团队和科技志愿服务队,获得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团队,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乡村科技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农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职业教育服务民生的功能落到实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对接龙头企业:开启产教融合新篇章
他发现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于是主动带领专业教师走访区域内12家龙头企业,寻求校企合作机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新篇章。他推动成立了由企业技术骨干、人力资源主管和学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合作落地见效。这种紧密的对接机制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8%以上。
建设产业学院:打造“做学合一”实践平台
为真正实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遵循“共建共管、资源共享、育训一体”的原则,他推动学校与巨通机电共建了“电梯产业学院”。他创新推行“工程项目+人才”双交付的育人模式,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他带领团队与企业共同投资2000余万元,在校园内建成了电梯人才培训培养基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基地等。学生在实训中心的操作内容与企业岗位任务完全对接,实现了 “在校如在厂” 的实训效果,达到“入学即入职”。
开发线场课堂:创新“手脑并用”教学模式
他带领团队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电梯电气控制系统”“电梯井道安装于调试”等12个线场课堂项目。线场课堂的实施分为场景创设、任务分解和实施评价三个阶段,通过“双导师”评价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有机结合。该教学模式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创新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挖掘育人项目:开发“做中学”特色课程
王晓侃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育人项目挖掘工作。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收集企业的生产项目,还要深入了解项目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岗位能力要求。他主导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对应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模块。针对“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他组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了同名课程,课程内容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设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截至目前,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共开发了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特色课程20门,编写了校本教材15部,其中3部被评为省级规划教材和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些课程和教材的应用,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成绩显著提高。
敏锐洞察: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
他敏锐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将为职业教育带来深刻变革,提出“人工智能赋能‘五金’建设”的理念,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金师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立了“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与高校、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人工智能技术资源,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了“五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赋能"五金"建设,助力职业教育创新
王晓侃团队深入践行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创新性开展人工智能赋能“五金”建设实践。在“金专业”建设方面,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新增“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3个,专业对接产业匹配度提升至92%。“金课程”建设突出实践导向,开发《电梯智慧物流管理》等12门项目化课程。课程内容100%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采用“线上仿真+线下实操”教学模式,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60%。“金教材”建设实现动态更新,开发立体化教材8部。通过二维码嵌入企业最新工艺视频,教材内容更新周期从3年缩短至6个月。《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金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智能电梯实训基地等3个省级示范基地。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环境,年培训量突破1.2万人次,社会服务收入增长300%。“金师资”培养体系完善,建成线场育人平台,通过AI分析实现精准培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建成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教学能力大赛奖项6项。
实践表明,黄炎培职教思想指引下的“五金”建设,有效破解了产教融合"两张皮"难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6%,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助力就业创业:践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他将服务就业创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他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五金”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实现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凝聚育人合力
他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电梯工程技术教育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装备制造行业教育教学团队。他整合了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开发了24门校级项目式课程,完成了1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截至目前,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共建设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教师团队3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这些团队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依托科研平台:提升学术与实践能力
他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平台。他带领教师团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依托科研平台,他和教师团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和技术前沿。截至目前,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共建设校内外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团队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8项,在SCI/EI上发表论文35篇,出版教材12部。
丰硕成果彰显:践行思想的实践成效
王晓侃在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道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参与完成的16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和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86项国家级省级奖项。他带领教师团队发表124篇论文,申报96项专利,其中一些专利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家成长路径:从实践到引领的蜕变
王晓侃的成长之路是从企业一线实践入手,逐步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参与专业标准制定和课程开发。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成长后期,他主持建设了国家级教师创新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更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职业教育发展
王晓侃不仅注重自身成长,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他担任16个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他受邀到其他职业院校进行教学指导和专题讲座,参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教学标准制定等工作。他还主导建立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联合高校、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王晓侃的成长故事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生动写照。他的经历证明,只要坚守职业教育初心,践行先进教育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在职业教育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王晓侃)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省、小、精”技术践行本地化承诺 爱普生全链能力书写智造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