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八月,潍河之滨水韵悠悠,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饮马镇后赶仙庄村浸润在收获的序曲之中。值此之际,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语路同行、鲁利童辛、青衿薪传三支“广秀”志愿服务支队圆满完成了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根植于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信仰照亮人生”的精神沃土,三支队伍精准锚定“一老一小”关键群体,以雅言为桥,以乡音为引,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耕细作中,悄然融化了代际的薄霜,为这片承载着古朴记忆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现代气息与文明新风。
图为志愿者与当地村民交流
童声润心:稚语推开文明窗
活动伊始,孩子们成为了最闪亮的焦点。在志愿者的悉心引导下,孩子们热情投入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清脆悦耳的普通话诵读声在村中回荡,经典诗词的韵味在童声中焕发新生;趣味绕口令和情景对话游戏则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大胆开口,锻炼表达。尤为动人的是,孩子们化身小小“推普员”,将学习的热情带回家中。孩子们认真投入的神情和日益自信的表达,正是“稚语推开文明窗”最鲜活的注脚。
桑榆共进:推普路上传温情
推广普通话,儿童是起点,家庭是延伸。活动特别关注了普通话在乡村老年群体中的普及。志愿者们耐心地教老人们学习日常问候语、本地特产名称、就医问路等实用普通话,用贴近生活的场景化解学习门槛。老人们虽然发音略显生涩,但学习热情高涨,一句句“你好”、“谢谢”传递着沟通的温度。
代际共融:雅言化作连心桥
活动的温馨与深意,在跨越年龄的互动中流淌得尤为动人。推普的春风,不仅吹拂着孩童的心田,也温暖了长者的世界。“爷爷,您跟我念:‘苹——果——’!”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弯下腰,指着志愿者手里的图画,用清脆稚嫩的普通话,一字一顿地教着身旁白发苍苍的爷爷。老人略显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认真与慈爱,他努力地模仿着孙女的发音,尽管声调有些生硬,“苹...果...”简单的音节从他口中缓缓吐出,换来孙女灿烂的笑脸和一声响亮的“爷爷真棒!”爷孙俩的手,在共同指向卡片时自然地叠放在一起。
普通话,在这里不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成为了祖孙之间爱的“新方言”,是代际情感流动的“连心桥”。它消弭了因方言差异可能带来的理解偏差,让孙辈的童言稚语能更清晰地传递到祖辈心间。一句句或标准、或生涩的普通话,交织着笑声、掌声和鼓励声,在后赶仙庄村的推普活动现场,编织出一幅幅“老有所学,幼有所教,代际共融”的和谐画卷。这无声的桥梁,连接起过往与未来,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共同的语言学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乡村文明的根基在血脉相连的温情互动中扎得更深、更牢。(通讯员:陈润宁 谭名惠)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农发行松潘县支行执绿色金融之笔 打造生态振兴阿坝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