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新野县南城门脚下,一口斑驳的四眼古井静默无言,井旁青砖黛瓦的小酒馆里,酒香氤氲,人声渐沸。
这家名为“四眼井酒坊”的小店,曾默默经营数十载,是县城里不起眼的老铺子,如今却因一场“化学反应”,蜕变为融合历史与潮流的文旅特色终端。
今年上半年,央视《三餐四季》节目组探访新野美食时,镜头聚焦于隔壁的“马氏”板面名店,而食客们口中“板面配黄酒”的经典吃法,则让这条老街上历经三代的小酒馆故事,悄然浮现在节目的烟火气中。
瓶颈:守着“金矿”却难觅出路
四眼井酒坊的店主卢旭霞,从小在井边长大。她的酒馆开业多年,却始终未能走出“街坊生意”的圈子。“以前来店里的多是熟客,外地游客逛完四眼井、拍张照就走,很少有人进店。”卢旭霞回忆道。尽管店铺紧邻南城门和历史悠久的四眼井,但简陋的陈设、单一的商品,让这里与“文旅”二字毫不沾边。
更让她感慨的是,仅百米之外的“马氏”板面店因入选央视《三餐四季》节目而声名大噪,游客排起长队,而自家酒坊却依旧门庭冷落。“守着百年古井,却不知道怎么让它‘活’起来。”卢旭霞苦笑道。
转机:文化“点酒”激活一池春水
改变始于一次偶然的对话。南阳市烟草公司新野县分公司的客户经理邓琳在走访时发现,四眼井酒坊虽小,却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潜力。“四眼井的故事比酒还醇,为什么不讲给更多人听呢?”客户经理的建议让卢旭霞茅塞顿开。
一场围绕“酒+文化”的改造悄然展开:
卢旭霞和客户经理一起将青砖黛瓦的店面挂上“四眼井黄酒”的旗帜,店内增设草席顶、灯笼和陶酒缸,场景再造古装剧中的酒肆风情。
新野四眼井是新野县一处历史悠久的古井遗址,反映古代的民生智慧,现为新野县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当地历史与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卢旭霞将当地民间传说“一柏二石四眼井”整理成文,并亲自担任讲解员。游客品酒时,她还会讲述与四眼井相关的轶事,相传东汉刘备曾在此屯兵……。
同时采用联动引流方式,借央视节目《三餐四季》热度吸引游客,打出“板面配黄酒,井边走一走”的口号,设计“古井打卡”活动,让游客从井边漫步至酒坊,感受新野的历史脉络。
“现在游客进店,不光买酒,还要拍照、听故事,有的甚至专程来问‘四眼井’的传说。”卢旭霞说。
(图为新野四眼井遗址)
新生:从“卖酒郎”到文化传播者
焕然一新的四眼井酒坊,热度很快涨起来。游客们循着《三餐四季》的推荐而来,吃完板面后,顺路被酒坊的古风旗帜吸引,听完故事后,不少人都会带走几瓶黄酒。
更让卢旭霞欣慰的是,她的酒坊还成了新野文化的“传播站”。“很多游客说,原来新野不仅有板面,还有这么有趣的历史和好酒。”
下一步,卢旭霞计划在店内新增酿酒体验项目,让游客亲手参与传统工艺,感受手工体验魅力。
展望:小酒馆的大格局
四眼井酒坊崛起的背后,是新野县“文旅+”的创新实践。卢旭霞联动新野县分公司挖掘历史IP、打造特色场景、联动优质资源,让小店铺也能成为文化输出的窗口。如今,四眼井酒坊不仅是一家卖酒的店铺,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我希望有一天,大家提到新野,不仅能想到板面,还会想起四眼井的黄酒和故事。”卢旭霞站在酒坊门口,望着古井的游客,笑容里满是期待。
从默默无闻到游人如织,在四眼井酒坊这方寸之间,百年古井的传说与新野黄酒的醇香交织,酿出了一杯“文旅佳酿”,而这杯酒的回甘,正随着游客的脚步,飘向更远的地方。(施艳平)
-推广-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本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 着力开展“交通安全大家谈”“驾驶员交心谈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