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网_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官网 >> 文 化 >> 浏览文章

六尺巷:一纸诗行藏礼让,墨韵丹青续文明

2025-09-23 来源:经济网   加入收藏

六尺巷,这条横亘安徽桐城的窄巷,仅六尺宽,却如立体史书般,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礼让”美德,是国人精神里的文化符号。其佳话始于清康熙年间:名臣张英在京为官时,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争执不下。张英未凭权势施压,仅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点出“不争短长、方得和睦”的智慧。家人悟诗后主动让墙三尺,吴家深受触动亦退三尺,“六尺巷”由此诞生,成为邻里礼让的千古典范。

在桐城这片浸润“礼让”文化的土地上,书法家张先智深耕艺术领域数十载,自幼听着六尺巷的故事长大,其中的传统美德早已融入到他的笔墨之间。他常说:“六尺巷不是一条普通的巷子,它是‘礼让’美德的具象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书法作为汉字的艺术表达,恰好能将传统美德与当代意识系于一体。”正是带着这份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之心,张先智将六尺巷的故事与“礼让”精神熔铸于笔端,以墨为媒,让千年美德在宣纸上焕发生机。

清华美院张先智老师《六尺巷》

观赏张先智的六尺巷主题书法作品,仿佛能透过笔墨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他笔下的字迹,或苍劲有力如张英的果决胸襟,或舒展从容似邻里礼让后的和谐氛围,布局上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既讲究书法艺术的章法韵律,又暗藏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在一幅以张英诗句为内容的行书作品中,“让他三尺”四字笔墨稍缓,似在强调“退让”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智慧与格局;“长城万里”则笔锋开阔,暗含“一时之争终会消散,唯有美德永存”的深意。正如张先智在一次文化分享会上所言:“我写六尺巷的故事,不只是写一首诗、一个典故,而是想让观众从笔墨里读懂‘礼让’的力量——它不是软弱,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对和谐的守护。你看字里行间的留白,就像六尺巷的宽度,那是给彼此的空间,也是给美德的空间。”

对张先智而言,“礼让”不仅是六尺巷的灵魂,更是他书法创作的核心精神。他始终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而“礼”、“让”二字尤为特殊——“礼”是分寸,是尊重;“让”是胸怀,是包容。“我希望通过书法,让更多人感受到汉字背后的文化分量。比如写‘礼’字,我会注重笔画的规整与谦和,让字形自带‘恭敬’之意;写‘让’字,会突出右半部分的舒展,传递‘包容’的姿态。”他曾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有时难免会因为小事争执,但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让’不是吃亏,而是为彼此搭建和谐的桥梁。我把这些写进书法里,就是想让大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想起这份老祖宗的智慧,把‘礼让’放进日常的待人接物里。”

用笔墨让六尺巷的“礼让”文化突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正如他所说:“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传递精神力量。六尺巷的‘礼让’美德,不该只停留在历史故事里,而要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让它融入当代生活,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我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让汉字成为传承这份美德的‘信使’,让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这条窄窄的六尺巷,因张英的诗句而不朽;这份厚重的“礼让”美德,因张先智的笔墨而鲜活。从一纸诗行到满纸墨韵,从历史故事到当代实践,“礼让”二字始终是流淌在中华文化血脉中的温暖力量,指引着人们以包容之心待人,以谦和之态处世,让和谐之美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赵菊 叶道明)


0
上一篇: 临汾青年在纽约主演世界级经典歌剧
下一篇:没有了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