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文 化 >> 行业信息 >> 浏览文章

艺术金融如何告别“空转”

2017-05-08 来源:经济网 李晗   加入收藏

    近日,文化金融圈的业内专家提出,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转”趋势,表明这些年艺术金融的发展停留在边缘层面,核心问题始终没有突破。

    《经济》记者发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成交额已达3000多亿元,艺术品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但实际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潜在需求已突破2万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空转”现象?有怎样的解决方式?是否有其他领域的相关案例可借鉴?
 
    艺术品投资风险过高

    艺术金融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物,将其资源进行资产化、金融化的一种服务。

    从需求端来看,艺术金融的现实需求旺盛。中国艺术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终端消费性需求、收藏性需求、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得意典藏董事长李翰莹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不同的需求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

    从发展规模上看,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大约是220多亿元,到了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已达580多亿元,2016年这个规模更是达到了900多亿元,是2014年4倍多。

    可以看到的事实是,虽然传统金融业对艺术金融的发展也比较关注,但与迅速发展的艺术金融产业相比,他们的参与越来越显示出被边缘化的趋势。2014年,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参与艺术金融的规模占中国艺术金融的总规模达到80%以上,而到了2015年,这个占比变为40%左右,2016年这个占比更是达到了不足25%的程度,被边缘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也反映出了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度不高的事实。

    “但这并不代表艺术金融会空转,我个人倒没有那么悲观。”李翰莹说,只能说中国艺术创新发展遇到了瓶颈,急需寻找新的出口。

    严格来说,金融行业对发展迅速的艺术金融保持“冷处理”的态度是可理解的。

    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从整个文化大环境来说,文化金融是泛指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和可易操作执行的金融工具。过去十年,文化产业从漫长的“资源系统化”的阶段,迈入了“商品化”多元发展的流行风潮。文化产业整体投入的研发经费十分巨大,人力和资金成本双双居高不下,而且流通的管道过于集中,文化商品元素本身有较大的模糊交叉特性,在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相对不容易受到保护,其计价基础也莫衷一是。

    这使得文化型企业的商品投资风险过高。金融行业有风险控管的压力,不能贸然行事。
 
    以“人”为本的授权经济被看好
    
    授权经济是经营企业或个人的IP交易所产生的成果。授权经济最大的价值在“满足需求”,决定经济规模大小的关键也在于供需双方对于需求的迫切性。
以普通商品来说,其债权融资需要三个重要支持。一是在知识产权上拥有清楚的法律地位和界限,二是取得IP预估收益价值的有效标准,三是寻找再保企业(或个人)进行联保。

    就像美国的电影产业,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再保制度,再保公司通常是电影出版发行产业的顶层公司,即电影“商品”对他们而言是有价值的商品。再保制度使美国银行同意针对“拍摄中的电影”或者“尚未拍摄的剧本”进行融资。

    在国家认可的财务制度上取得无形资产的价值,则是银行评估商品或企业是否可以取得债权融资的重要依据。

    站在企业的角度,无论企业股权上市与否,其商品一旦能成为企业内化的无形资产,而且拥有估算价值的方式,文化公司便能顺利进入“IP资产化”的经营阶段。“其实,企业最大的成就是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企业文化,一旦到那个阶段,金融工具便能成为企业经营运转最好的轴轮了。”李翰莹说。

    注册国际艺术经纪人协会负责人岩琨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授权经济,早已是西方各国对外赚取外汇、对内发展绿色产值的重要来源。我国也逐步面向授权经济产业外销发展,比如国防科技、交通科技、矿业开采技术、中医药等。但在文化方面,授权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内容涵盖层面,与西方已开发国家相较而言,尤其是与美国相较,是比较落后的。

    需要注意的是,授权经济的首要条件是知识产权,属于创新层面的产出,在我国长时期采取应试教育的发展下,除了科技人才以外的创新人才培育较为缺乏,从而发展出来独立创新又具有国际市场需求的知识型商品也就少见。另外,对于知识产业的保护意识及法制仍在起步阶段,相对配套的服务环节不太成熟。最为重要的是,任何文化经济的内容,都需要引起心灵共鸣才能成功进行商业活动。

    授权经济的交易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影响因素——人的行为与感情,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流动,所以它将被决定在一个定价点上。比如,在一幅名画作品的拍卖会场,最终落槌价多半是买方竞价时出价决心的角力,这个决心往往是流动的。因此,主持落槌的经纪人往往可以左右最终拍价,而出人意外的高价也都会载入史册。

    国内以“人”为本的商业在近些年有比较大而显著的发展,其中以提供免费服务来取得客户投资,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对外进行目标营销的网络公司为主。这些交易背后分析的都是“人”的行为,所以它是文化商品,而授权分析这些数据的交易商品,是授权经济的成果。

    文化领域以北京故宫的“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为领头羊,其经营故宫的商标授权以及故宫内的实体商店的商品开发,这些年的年收入都超过十亿元人民币。

    涉及操作层面,其原理很简单,主要是做好商品内容、挖掘商品价值、找到商品渠道、形成定价机制。岩琨提醒说:“授权经济的操作流程更复杂,会受到不同行业别的影响,但只需要各行业的协会会员操作所谓约定俗成的交易流程,形成精确的定价机制即可。”

    现在授权经济的风口已经被吹起,艺术作为文化领域较为高端的领域,授权经济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文化新经济或成为突破口

    在国际市场上进入各个与授权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成为中国发展“文化新经济”国策的重要能力。

    文化新经济是以文化元素核心为内在驱动,以拉动文化消费为主要手段,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最终目的的国家级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新经济开发标准研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刘睿向《经济》记者介绍说:“文化新经济包括文旅融合和城市规划两方面的内容,其核心都是授权IP。”涉及与金融的联动,需先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金融偏理性,艺术偏感性。从艺术圈转投艺术金融的学者,大多推崇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即艺术品所承载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涵。在经济学看来,就是效用,其衡量的指标就是价格。

    在文化元素的挖掘方面,稀捍行动创始人米城是这方面的践行者。他非常喜欢传统手工艺,现实手工艺人的生存情况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发起了稀捍行动,“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让人们买到的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件文化商品,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商品。”

    米城告诉《经济》记者,首先是对商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比如,以照片和视频短片的形式去搜集素材,展现更多手工艺产生的历史溯源和人文特点,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

    羌绣是米城做的第一个文化保护项目,很多关于羌绣的唯美照片和羌族文化的展示,让每位观展者对羌绣的传承附上一种必不能失的珍惜感。对于其背后的故事,可以作为IP授权给第三方,最终形成资产化、金融化的产品。

    “目前我们在中国有8个可被授权的产品,有超过20个不同的企业合作,年收入稳步增长,预计今年能突破千万级。”米城说。

    而在城市规划方面,不得不提在台湾被称为最幸福街区的“范特喜”。其是把文化元素与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活聚落。主要理念是把一些文化进行梳理,抽取出特色文化元素,然后和国外顶尖设计师结合,形成可被授权的文化IP,最终通过直接使用或者二次创作的方式在市场中进行流转。

    刘睿表示,“范特喜”的理念值得学习,其模式在国内还需结合当地的情况。必须打通市场端、产业端和金融端,形成闭环。

    文化消费已经从以前的解决功能性消费、奢侈品消费,到了现在艺术品消费。文化新经济的不断探索或许有望真正解决艺术金融的核心问题。毕竟,文化产业可以透过对人的服务,提高资金成本的附加价值,只要不断重复产生价值,就不必太过担心金融产业不转变,因为资金是没有国界的。
 
0
上一篇: “蛟龙”南海峡谷探险记
下一篇:中国足协辟谣申办2034年世界杯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