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位置: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网 >> 生 态 >> 产业 >> 浏览文章

土壤修复需久久为功

2020-06-29 来源:经济网-《经济》杂志 李雪娇   加入收藏

    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土壤健康成为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自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施行以来,各地土壤污染治理进程加快。随着近年来土壤修复力度加大,污染防治的治理之困、重金属之痛、种植业之衰等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我国土壤修复起步较晚,技术和装备基础较差,企业缺乏相应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这些薄弱环节不可避免给土壤修复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中国资深土壤修复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壤修复与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一是土壤修复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经过了近十年的摸索,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涵盖以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建设用地污染为主体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这个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二是缺乏工程技术规范指导工程实施。同样的修复技术在不同企业的不同修复项目中可能会产生大相径庭的修复效果。这个问题的克服需要行业协会和专委会组织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研究工作,总结已有的工程项目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团体标准,在以后的工程实施中逐步进行完善和补充。

    三是修复不到位和过度修复同时并存。由于对于修复目标值的设定缺少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更无建立在健康风险评价基础之上的项目后评估结果作为依据,再加上项目工期往往偏短导致野蛮修复,所以出现污染土壤修复不到位或过度修复的情形是不可避免的。

    四是农用地修复缺乏商业模式。工业污染场地的修复成本可以通过土地升值来获取,比如工业用地改为商业用地。农用地修复后,只能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农用地污染修复的成本不能通过农田土壤改变土地性质来获得。另外,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的。那么农用地修复成本只能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和提升产量来得到补充,但是目前粮食作物的价格都不高。因此,农用地修复的资金来源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农用地修复缺乏合理可行的商业模式。

    土地修复,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土壤综合防治、土壤修复产业迎来发展曙光。休耕轮作、物理法整治、化学发整治和生物法整治等模式正轮番上阵,这些手段的科学机理仅仅是通过土壤治理达到隔离或阻碍暂时部分作物吸收,由于技术应该用受到规模、效率和成本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均都不能大规模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完全永久离开土壤的头痛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经历从大乱到大治过程,从现在治理情况看,污染新旧问题交替出现,虽然形势依然严峻,但对未来不必悲观看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提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土地治理经验基本上也是进展缓慢且效果有限,除了在技术研发上继续发力外,还要将土壤污染防治放在与大气、水治理同样的高度上,上下必须拿出精神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0
上一篇: 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实现共赢
下一篇:智慧“零能耗小屋”亮相

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