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背债人”是在近年来金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个新现象,是指以专门为他人有偿承担债务,并甘愿失信的人员。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部分开发商、房产持有人利用职业“背债人”套取商业银行贷款的现象频发,对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征信体系的健康发展造成了破坏,需持续引起关注。
2023年12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披露了一起某商业银行涉案6000万元的房贷诈骗案件。此案中“背债人”、黄牛、房产中介、贷款中介、银行职员轮番登台,合作演绎了一场利用“背债人”买房骗贷套利的戏码,最终34名嫌疑人被上海警方抓捕归案。复盘该案件,“背债人”贷款有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炒房客、卖房人、借款人等资金需求方通过与“背债人”签订的虚假合同交易获取信贷资金,房地产中介、评估中介等通过包装“背债人”向商业银行提供虚假信贷资料收取高额的中介费,“背债人”参与其中套取银行贷款并获利。职业“背债人”普遍存在无征信记录、收入不稳定、无实际还款能力等特征,贷款形成不良后即成为失信人员。
职业背债主要表现形式为“包装贷”和“背坏账”,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内部的个人住房贷款、企业抵押类贷款及信用类贷款。“包装贷”是指从事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通过虚构、夸大背债人的资产情况、职业、收入等方面的信息,套取银行贷款。“背坏账”主要为企业背债,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处置、抵押等方式,将背债人变更为企业的股东、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贷款形成不良后,最终由背债人承担企业负债。
商业银行要针对性做好“背债人”贷款风险防控。“背债人”贷款不良率较高,且部分贷款业务品种呈现批量特征,其风险容易在各业务品种中互相传导,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需重点加强风险防控。
首先,要严把客户准入关。个人贷款方面,要严格实行双人调查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真实身份、征信情况、收入状况、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调查审查,核实借款人购房行为的真实性。法人贷款方面,对于新准入的贷款企业的股东及法定代表人的“背债人”身份特征进行识别,关注企业在贷款前后是否存在股权及法定代表人变动的异常行为,加强与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访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要实地调查走访。
其次,要把好押品估值关。采用内部评估方式的,要综合评估押品所在楼盘、位置、成交价格、处置难度等方面,合理确定押品价值,防范高评高贷,减少押品处置损失。采用外包评估方式的,应建立和完善对资产评估中介的约束机制,对于违规出具明显虚高评估价值报告的要追究相应的违约责任,严格控制“高评高贷”风险。
再次,要严防案件风险隐患。中介包装“背债人”身份,伪造贷款资料,涉嫌贷款诈骗罪,而商业银行本身也可能因内部审查不严或存在员工行为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职业“背债人”贷款存在较大的涉案及诉讼风险,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合规意识,从源头上防范“背债人”贷款风险。
(文/农业银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皇霖芬 杨继红 潘贵宝)